文<杨莹
每年福鼎举办白茶开茶节时,家住磻溪镇赤溪村的陈姐都会邀我过去,但我因故一直错过。去年秋天,终于找了几天空闲,去了福鼎。陈姐带我从福鼎城区出来,往太峔山方向出发,一路盘旋而上,路旁全是茶田和树木。磻溪镇是福鼎白茶公认的优质生长地,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常年云雾缭绕,被称为“太姥山下的一颗绿色明珠”。
大约20多分钟车程后,穿过九鲤大桥,便从磻溪镇到了赤溪村。这里的山峦苍翠青郁,涧水绿如碧玉,民居高高挑起马头墙,山脚下的稻田,一方一方的。美丽的九鲤溪从稻田旁依村流过,为群山怀抱中的赤溪村增添了一份灵动。九鲤溪是旅游胜地,可能是游客少的缘故,碧绿开阔的溪面上,几条竹筏停在水边,颇有些“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味。
竹筏在赤溪村,沿用已有千年。最早时,竹筏是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许多货物经九鲤溪运到霞浦牙城等地。村里公路开通后,竹筏逐步演变成了旅游工具。赤溪村山清水秀,村民饮用的即是山上的清泉水,清清水流从九鲤溪、天洲溪等溪流引进沟渠,流过宽广的稻田,流过家家户户门前,许多村民洗衣洗菜就在家门前的水沟中,十分方便。
走在赤溪村开阔整齐的街道上,感觉更像是走在一个集镇上。如果不是村口竖着一块“全国扶贫第一村”的石碑,很难想象,20世纪80年代,只能依靠单纯农业收入的赤溪村的贫穷。听陈姐说,如今的赤溪村还是以农业为主,但在茶叶、毛竹两大产业的基础上,依托九鲤溪、天洲溪的优良水质,发展淡水养殖,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3000元。
陈姐在赤溪村的半山腰有一个大茶园,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工人采秋茶。许多茶树都是生长了几十年的,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绿意盎然。陈姐的爱人也是土生土长的赤溪人,他在茶园负责采茶、制茶,手指甲缝里都是绿的,大概是被白茶鲜叶给染的。
陈姐递个小茶篓给我道:“你跟着我采茶吧。”此时的茶山鸟声弥漫,一枚枚嫩芽在我手中起起落落,我在茶垄里走了两个来回,不一会儿就采了小半篓。但陈姐说我采的茶叶太短,毕竟不是采嫩芽银针,这个时候采寿眉,要三四片芽叶一起采。寿眉能从5月一直采到白露时节。
下山途中,陈姐指着对面的茶园告诉我,哪些白茶树种是有机的,哪些是荒野的。为避免茶园水土流失,许多茶园里都会种一些果树,虽然降低了茶叶产出量,但能保证茶叶的品质。
可能是树种的原因,福鼎白茶不像云南的普洱,哪怕是成百上千年的岁数,还是那样矮瘦。山路边上,不时有巨大的绿色茶籽油果悬挂下来,像没有成熟的石榴,一串一串的。我以为是茶果,陈姐笑道,茶果哪有这么大,茶树很低调的,开花结果都挺含蓄。她接着说,磻溪有山有水,所以出好茶。山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大,昼夜温差也大,非常有利于白茶生长和养分积累。这里的白茶每3个月一个变化,一天一天香气不同,福鼎白茶的知名度也在年年攀升。
接下来,陈姐带我参观制茶车间。许多白茶鲜叶正在秋风中萎凋,这些吸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的草木,对于不懂它的人来说,不过是一些寂寂于山野的嫩叶。只有等你懂它时,它才是铅华落尽的好茶。好茶往往生长于群山峻岭、悬崖峭壁之间,寻茶是缘,喝茶便是惜缘。人在草木间,生活中有茶,就有了慢下来的理由,寻茶之旅又何尝不是人生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