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7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西街访古寺

文<王唯唯

一个城市对外来人的影响,除了环境,更多的是人文。在泉州的大街小巷行走,会不由得想到宋词,想到宋人绘画,想到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场面,虽然时隔千年,许多细节均已消散,但那种气韵却保留着,就这么缓缓地在你眼前铺展。

泉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分布于西街一带,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光中,西街是泉州最繁华的一条老街,仿佛一个人身上的动脉血管,在它的两侧,是多条窄而深的小巷,如同一条条毛细血管。

在福建朋友老范的陪同下,我们踅入小巷深处。脚下的青石板小路、两旁斑驳的墙砖、树荫遮掩了整个小院子的老榕树……处处都打上了光阴的烙印。走着走着,我发现此地民居的外墙很特别,红砖白石或青石结构,红白相间,点缀以青石构件或饰件,色彩灵动而绚丽。老范说,这就是泉州“出砖入石”的外墙样式。没等我追问,他说,此地民居,通常以不甚规整的白石块和红砖片混砌而成,因所成墙面石块稍凹,砖片稍凸,当地人形象地俗称其为“出砖入石”。说白了,就是灰白石头和朱红砖瓦的排列组合,厚度在50公分左右,用残砖碎石砌成,内以灰土充实,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在建筑材料局限的古代,这类墙体的出现,是泉州人就地取材、别具一格的创造。

西街最大的魅力在开元寺。走进开元寺,最先看到的是两座屹然挺立的石塔,仿佛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东一西,相距200米左右,矗立在连绵一片的屋脊之上,这就是建于唐代的东西塔。老范介绍,开元寺所在地原为一片桑园,后来,园主黄守恭献园建寺,朝廷赐额“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莲花寺遂改称“开元寺”。

宋末元初,开元寺臻于鼎盛,仅在此居住的阿拉伯人就达30万之众。天王殿内的石柱上有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手书。除了本土的道教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摩尼教等教徒汇集泉州,不同宗教、多元文化在此和谐交融。因此,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来到开元寺大雄宝殿。老范说,在福建所有寺院中,唯此大雄宝殿独领风骚,因殿内植立石柱近百根,又称“百柱殿”,面积1400平方米。此外,寺内藏经阁藏经丰富,计有4万多卷,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宋版元刊《崇宁万寿藏》与《毗卢藏》残卷。抗日战争时期,大雄宝殿及藏经阁部分建筑遭日机轰炸,寺内文物古迹受到严重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复的。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一座城市,泉州无疑是刺桐的红。这座城市,五代时曾经遍植刺桐树,以此得名“刺桐城”。刺桐花期是12月到次年3月,我年初去时,正是花事最盛的时候。开元寺里也有一排刺桐树。目光沿着粗壮光滑的树干,攀爬到半空中华盖般铺展开的树冠上,一树灼灼的花朵,极像鸡冠的形状,恣肆地开放,又似悬浮在空中的火焰。老范说,刺桐花为泉州市花,它的寓意是:红红火火,吉祥富贵。

走出开元寺,又一次站在热闹的西街上。此时,游客摩肩接踵,穿梭于各种特色小吃摊前。老范带我走进一家泉州老字号的老记面线糊店铺,没几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便摆在了我的面前。细细的面线上撒了几片葱花点缀,隐约可见金黄的醋肉、红红的香肠、红中带白的虾仁,白中夹着红绿黄,真是让人赏心悦目。轻轻地舀起一勺面线糊放入口中,香甜在口中弥漫开,热乎乎的汤化作一股暖流。老范说,泉州面线糊已有800多年历史,还于2013年入选泉州市第四批非遗项目。

街灯亮了。夜晚的西街,无处不渗透着现代时尚的气息。置身其间,人似乎混沌于当下和旧时。眼前那些修葺一新的古老建筑展现出特有的风韵,不同时代的生活、不同时代的文化气,在这里融为一体。

这样的夜晚,让人流连……

2021-08-1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8757.html 1 西街访古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