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5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内蒙古导游

文明北疆呼和浩特市导游志愿服务队向牧民捐助草料 志愿服务队供图

□ 骆静怡

20元、50元、100元、200元……接连不断的红包发在群里。这些红包,来自文明北疆呼和浩特市导游志愿服务队针对河南水灾自愿发起的爱心募捐活动。截至7月28日,200多名导游筹集了23466元。

文明北疆呼和浩特市导游志愿服务队是呼和浩特导游自发组成的一支志愿服务队。一开始,他们只是因为导游这个身份而聚在一起。他们平时接触的人多、消息广,看到牧民受灾,他们关心;看到农产品滞销,他们担心;看到孩子上不起学,他们忧心……只要有需要帮忙的,在群里说一声,立刻就能收到回应。每次的善意之举,服务队都会拍照反馈,在群里公开善款使用明细,让参与捐款的人知道自己“善意”的去处。随着越来越多的导游加入,这支因为信任和善意的默契凝聚而成的爱心团队,影响力越来越大。

“看到河南水灾的消息,我们都很揪心。大多数导游都带过来自河南的游客,大家问候了河南游客的近况后,在群里提议也尽一份导游的力量。一开始没想到能募捐到这么多钱,但是大家都很热情,本来26号就要截止的,但是不断有人加入,甚至有些导游已经离开这个行业了,又专门入群参与募捐。”导游志愿服务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行业这两年不太景气,导游的收入也受到影响,有些导游捐款时觉得20块、50块拿不出手。但我们都是做导游的,相互理解,尽了心意就好。”

为了能真正帮到受灾的河南群众、保证资金的公开透明,导游们找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合作处相关人员,帮忙联系内蒙古旅游协会、红十字会等机构。最后,捐助款由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收,归入抗汛救灾专用款项。

这不是文明北疆呼和浩特市导游志愿服务队第一次献爱心。今年4月,志愿服务队便组织过给草原牧民捐草料钱。今年年初,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遭遇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沙尘暴,一户牧民夫妻两人都是孤儿,受灾严重,家里骆驼没有干草可吃,只能卖掉骆驼来解燃眉之急。来自乌拉特后旗的导游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在志愿服务队群里发了消息,其他导游又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很多到内蒙古旅游的游客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晚上就捐了8.5吨草料的钱给牧民。志愿服务队的队员还驱车采购草料,前往乌拉特后旗看望牧民。十多个小时的车程,加之夜间行车,路况不好,车子陷进坑里,导游们又饿又累,但却不觉得辛苦,反而因为能帮助他人而乐在其中。

“后来我们收到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汉文信和蒙文信,是那个受灾牧民的感谢信。看到信的那一刻,我们都感慨万千,没想到我们每个人随手就能付出的一点点,最终能帮助一个家庭迈过生活的一道坎。”导游志愿服务队相关负责人说。

帮助农户销售滞销的武川土豆,帮忙贫困社区建立爱心衣物中转站……导游志愿服务队的每个导游既是爱心义举的发起人,也是救助活动的参与者,但他们不希望宣传任何一个人,因为这是一个大家庭。因为善意,大家越来越有凝聚力,越来越增强对“导游”这个身份的认同感,从而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职业要求,为建设高素质导游团队、传播家乡文化、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助力内蒙古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蒙古旅游协会秘书长金颖说:“在内蒙古,导游一直是专业素质比较高的群体,他们是游客接触感受内蒙古的‘第一窗口’。多年来,内蒙古导游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团,让游客了解内蒙古,爱上内蒙古。2020年以来,因为疫情原因,旅游行业受到重创,很多导游收入减少,部分导游为寻出路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在生活仍然艰苦的情况下,他们还积极参与社会捐助,实在令人感动。”

地大物博的内蒙古,不仅有着辽阔壮美的风景,也孕育了胸怀广阔的草原儿女。截稿时,导游们又发来这样一条消息:“作为导游,传递正能量,真诚服务,用心讲解,做文化的传播者,这是每个导游的职责。我们终将成为内蒙古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用特别报道我们的名字,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内蒙古导游’。”

2021-08-0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8518.html 1 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内蒙古导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