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7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大美敦煌

文<叶艳莉

中国石窟文化之旅

敦煌(莫高窟)—武威(天梯山石窟)—临夏(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鄂尔多斯(阿尔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巩义(巩县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敦,大也。煌,盛也。大而盛的敦煌,辉煌灿烂的莫高窟,是多少人心中美丽的梦。

从敦煌市区出发,向东南行约25公里,穿过戈壁荒漠,莫高窟到了。莫高窟怎能不是一个异数呢?在茫茫黄沙中,这里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教人一进来就另眼相看。再加上气度恢宏、精彩绝伦的建筑、塑像和壁画,莫高窟就更像是沙漠里的一处海市蜃楼。

公元366年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乐僔的和尚来到这里,鸣沙山残阳如血,在对面的三危山上映照出万道金光,恍惚中,金光里似有千佛显现。乐僔激动万分,这不是神在向他指引圣地吗?于是,他决心在此开窟供佛,一颗东方艺术明珠就此诞生,光照千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乐僔之后,开窟造像之举延绵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安史之乱后的张义潮割据政权、吐蕃、汉人曹氏政权、回鹘、西夏等时代,统治者来来去去,莫高窟依然守着自己的虔诚。在中国所有石窟中,莫高窟历经了最多的不同族统治者,因而更加雍容大度、丰富多彩。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长1600余米的区域,700多个洞窟如蜂巢般错落有致。4.5万余平方米壁画,2400余身彩塑,构成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佛国世界。

我们参观的首站是一个大佛窟。巨大的弥勒佛像庄重肃穆,带着盛唐的雍容,安详地注视着你。高26米的大佛头部就有7米,虽然不符合人体比例,但却巧妙地解决了观者仰望时的视觉差,佛的表情更加突出,让人更添对佛的敬畏。窟前发掘出西夏殿堂遗址,莲花方砖墁地,各朝各代的地面被层层揭露,如同翻开一部厚重的历史书。佛的左手是唐代原作,线条流畅圆润,姿势曼妙动人,是工匠对石头施了魔法吧?坚硬的石头才变得如此柔媚。另一座大像窟内的大佛更是高达35.5米,两膝间宽度就有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雄伟壮观。工匠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麻泥细塑,最后着色完工。开工时年轻的工匠,完工时已长出了白发。

涅槃窟也有意思。平面是横长方形,窟顶则是横长券形,就像一个棺材,和佛涅槃的主题倒是暗合。佛在一座榻状高台上右胁而卧,丰满的面容上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柔软的衣纹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诗人说,死亡就是一场安睡,应该就是这种样子吧。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菩萨等群像。四壁及窟顶壁画众多,仙阁连绵,仙子云集,千佛环绕,色彩鲜艳,华丽繁复,让人目不暇接。

敦煌最精彩的还是壁画。琳琅满目的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构成了一部活的美术史。无地着笔时,后人甚至把前人绘制的壁画用泥土覆盖,再画上新的壁画,许多洞窟形成了数层壁画的奇观。从4世纪到14世纪,我国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的形象资料,皆可从中找到。这些壁画仿佛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纪录片,让人惊叹不已。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最著名的形象,几乎每一窟的藻井或壁画里都可以见到她优雅的身姿。如何表达飞翔本是绘画中的难点。飞天却仅仅凭着飘曳的长裙、飞舞的彩带、轻盈多姿的体态,便在天空中自在地翱翔飞舞,这真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在西方艺术里难得一见。早期的飞天姿势有些笨拙,“U”字形的身躯也显得直硬。隋、唐则为之一变,飞天们身轻如燕,灵巧潇洒,姿态多样,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手捧花盘,有的扬手散花,有的手持琵琶、箜篌、横笛、竖琴、手鼓等乐器,无拘无束地在天空漫游。行云流水般的飞行姿态也是变化多端,或上或下,或顺风横飞,或逆风横飞,或单飞,或群飞,自由欢乐,绰约多姿。观者抬头仰望,亦觉腋下生风,直欲飞升而去,随之翩翩起舞。

这繁华的佛国圣地在岁月里渐渐沉默,惊醒它的,是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百余年前,王道士来到敦煌,无意中发现藏有大量古代文书、绢画等文物的藏经洞。道士发现宝物的消息很快传开,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接踵而至,骗买了大批写本、印本、经卷、文书、佛画、织绣品等文物,及至美国人华尔纳来时,藏经洞已被盗空了,就干脆将千佛洞中的壁画用胶布粗暴地粘下,卷运出国。此情何堪,陈寅恪先生后来不由感慨道:“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是是非非都已铸在历史之中。如今,我以一个游客的身份来读这本深不可测的奇书,明知是浮光掠影,然其灿灿光华已令人目眩神迷。美哉,敦煌莫高窟!

2021-07-2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8295.html 1 大美敦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