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6日
第02版:旅游报02版

评 论

努力讲好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

□ 熊海峰

正在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是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遗产保护成就的重大契机。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积极宣介遗产保护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智慧,让更多中国经验与方案能为世界所知和所用,将有利于促进世界遗产保护,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着力:

一是准确传递中国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担当和决心意志。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产丰富的文明古国,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遗产保护和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自觉站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恪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推进保护工作。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中支持世界文化遗产监测126个项目,共计6亿元;截至目前,我国颁布世界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27部,建设专门保护、管理机构136个。讲好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首先要向全世界传递我国坚定践行遗产保护公约、守护人类文明成果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加快塑造世界遗产守护者、传承者和传播者的鲜明形象。

二是全面展示中国保护世界遗产的巨大成就和独特贡献。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自1985年成为缔约国以来,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经拥有故宫、长城、泰山、大运河等56处世界遗产,是近年来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快速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备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监测和研究工作体系,整体保护状况明显优于国际平均水平。此外,中国大力推动世界遗产进教材、进课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2019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累计吸引游客达到3.88亿人次;先后4次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委员国,为世界遗产的全球治理贡献了力量。讲好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重点要从全球视野出发,展示好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作出的重要贡献,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说话,让世界看到中国制度在遗产保护中的优越性以及中国在世界遗产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生动阐释中国保护世界遗产的路径创新和典型故事。多年来,中国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了系列创新经验。例如,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好、利用好世界遗产,推进遗产保护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生态建设,特别是扶贫事业有机结合,取得了遗产保护的多重效益;提出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原创性概念,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通过文旅融合、场景营造、数字虚拟、主题文创等方式,赋予文化遗产新功能,让其在功能转化中获得新活力,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宣传中国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讲好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关键要突出中国实践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为世界各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有价值的新思路和新借鉴,彰显中国方案的独有价值。

四是加快构建世界遗产传播中国话语体系与渠道体系。世界遗产传播是我国推进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深入研究传播规律,总结中国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遗产传播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特别要突出遗产保护中的典型做法、鲜活案例与代表人物,如可可西里野生动物救助等内容,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积极构建世界遗产的传媒矩阵,特别要利用好网络媒体、自媒体和短视频等方式,让遗产传播更贴近“Z世代”和年轻人。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各类交流活动与平台建设,借助国际会议论坛、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和技术援助项目等,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开展世界遗产国际旅游,让游客眼见为实,推动口碑传播。

五是大力培育一批懂遗产、有情怀、善传播的专业人才。优质传播的核心在于内容,内容创意的源头是人才。讲好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关键要培养出一批热爱世界遗产、愿意投身遗产保护事业的优秀人才。随着互联网成为全球传播的新阵地和主战场,我们要将重点放在网络新媒体人才的育成上,大力提升以短视频、社交媒体、算法推荐新闻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能力,拓展以共享、共情、共建为特征的跨文化传播沟通能力,以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宣介遗产保护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引领力,助推中国从文明古国、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努力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2021-07-26 评 论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9199.html 1 努力讲好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