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荷
“弘扬沂蒙精神”精品线路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沂南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蒙阴县、沂南县沂蒙山孟良崮战役遗址—费县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莒南县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临沂市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位于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就是在此拍摄的。
沿着一条石板路向村里走去,进入朴素的小院,只见屋中展示着沂蒙红嫂的大幅照片,照片下面简要介绍了红嫂的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有一群伟大的女性,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军民鱼水情。看过电视剧《沂蒙》的人应该都记得女主角于宝珍,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沂蒙母亲”王换于。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军入侵沂蒙山区,沂蒙山的妇女们积极投身革命,成立了妇救会、救护队,拿起枪来站岗放哨,放下枪杆救护伤员。王换于1938年入党,担任村里的妇救会长,她见罗荣桓、陈沂等领导干部和烈士子女无人照顾,便把20多个孩子安排到可靠的人家抚养,成立了战时托儿所,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去呵护。看到烈士的孩子没有奶吃,她就将孩子抱回家交给正在哺乳期的儿媳喂养。从1939年秋到1942年底,孩子们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4个亲骨肉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沂蒙山区的房屋建筑,大都以茅草苫顶,石块垒墙,进出的门以木板制作,取卸自如。就是这样的门板,在战争年代成了搭在河上的“桥梁”,带头卸下门板搭桥的女性叫李桂芳。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一支部队奉命涉过水流湍急的汶河,时任沂南县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号召妇女从家里扛来门板搭在河上,她和姐妹们站在河中肩扛门板,让战士们踩着门板过河。冰凉的河水沁透她们的肌骨,等队伍过去后,她们的腿站都站不住了,许多年后,有人落下了终生不能治愈的疾病,有人甚至再也不能生育。
在一个展厅外,几块巨大的碑刻耸立中间,其中一块是迟浩田将军留下的题词。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4个纵队向守卫南麻(今沂源)的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发起攻击,时值雨季,弹药补给出现了严重困难。形势危急,某部18岁的营部书记迟浩田被任命为代理连长,率领连队坚守阵地。激战中,一发炮弹落在迟浩田所在的队伍中,迟浩田右小腿腓骨被炸断,多处负伤,由于失血过多昏迷过去。后来,一声声急切的呼唤将他唤醒,只见一位大嫂正在喂他米汤。渴,渴啊!正在人们焦急万分之时,一位年轻媳妇拿过碗,在众人面前背过身去解开了上衣,将挤出的乳汁喂到迟浩田嘴里。
迟浩田被送进后方医院后,经过治疗又上了前线,一次次战役里闪现着他英勇的身影。1985年,迟浩田调任济南军区政委,刚到济南的日子里,他每晚都在做梦,梦见救助过自己的大娘、大嫂,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炮火连天的战场。他坐不住了,遍寻沂蒙,却怎么也没找到曾救过他的大娘和大嫂。一次,他在寻访中遇到一位老大娘,老人得知他的来意后说:“你就不要再找了,当年救护伤员的事情,俺们这里的妇女们做得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迟浩田听后沉吟许久,提笔写下“蒙山高,沂水长,好乡亲,永不忘”几个有力的大字。
在这些宅院中,摆放着一些用具,如石碾、鏊子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女性不仅送子、送郎上前线,还在妇救会的带领下为支援前线通宵达旦地摊煎饼、做军鞋、缝军衣,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挑起了支前重担,成为子弟兵的坚强后盾。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红嫂精神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勇于奉献、报效国家的精神财富,“沂蒙红嫂”这个名字,也成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