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2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遵义站·遵义会议会址等

最美遵义红

文<怦然

初夏,江南的气温已走高,傍晚时分到了遵义,立刻感到凉爽许多。华灯初上,每根路灯杆上都挂着鲜红的中国结,在暖色灯光下格外夺目。入住宾馆,只见过道上的顶灯也是五角星造型,泛着红色,连同两旁橱窗中的军帽、军号、马灯等实物,一下子把我带进那段红色的岁月。

次日一早,便急切地去参观遵义会议会址。进了院门,只见左边镌刻着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笔走龙蛇,气势雄浑。右边是会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镶嵌在门楣上,苍劲有力。

这幢两层楼房原是黔军将领柏辉章的老宅,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歇山式屋顶盖小青瓦,留着老虎窗,有抱厦一圈。木质呈暗红色,似革命的荧荧火种,正呈燎原之势。根根廊柱直立,仿佛正托举起革命伟业。墙缝细白,砖面灰黑,如层层叠叠的书籍,记录了厚重的历史。

楼旁,一棵近百年的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见证了那段历史,伴着悠悠岁月,在阳光下愈发挺拔。

踏着木质楼梯来到二楼的一个房间,一张长方木桌置在中央,四周摆放着折叠靠背椅,桌子下面有一只当时用来取暖的火盆。这就是遵义会议的会议室。1935年1月15日至17日,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长篇发言,分析和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阐述了当前应采取的军事方针等重大问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王稼祥等共产党人与错误路线激烈交锋,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革命极端危急的关头力挽狂澜,拨正了航向,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中国历史上刻下了永恒的红色印记。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正如朱德那首为遵义会议写的诗中所言:“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缓步于遵义会议陈列馆,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一个个画面,无不浓缩了那段光辉的历史。

步出会址,来到杨柳街一侧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幽静的院内青草萋萋,两排雪松生机勃勃,傲然屹立。有着百余年树龄的两棵楸树,被时光刻下道道皱纹,依然苍翠欲滴,尽显生命的旺盛。如果古树有记忆,它一定忘不了红军总政治部在这里召开大会,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忘不了赤色工会、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等组织在这里成立。

行走在青石板街道上,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小楼,青瓦木栏,雕花门窗,散发着黔北民居的古韵——这是条“红军街”。在遵义城,与红军有关的地名和建筑很多,红军桥、红军巷、红军学校等达几十处。商铺卖的地方特产有茅台原浆酒、遵义鸡蛋糕、湄潭茶、蜡染布等。一些老字号店铺,红军时期就已在此经营。一盏盏红灯笼、一颗颗小红星从屋檐上垂下来,汇成了一条红色的河流,人们的日子也越发红火。

穿过红军街,眼前青山碧水,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红军烈士陵园就坐落在附近的小龙山上。

小龙山位于凤凰山麓、湘江河畔。牺牲在黔北的邓萍将军和数千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当地人称其为“红军山”。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雄伟的纪念碑,正面是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金色大字,碑顶是镰刀和锤头标志,熠熠生辉。

满山青松翠柏。绿树掩映下,一座青石圆坟前立着一块石碑,写着“红军坟”几个朱红大字。耳畔音乐低回哀婉,风也仿佛停下了脚步,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的往事。一天夜里,一位医术精湛的年轻卫生员翻山越岭,去救治身患伤寒的乡亲,忙了一整夜。第二天回来时,部队已紧急转移,在追赶部队的途中,他不幸被敌人杀害。当时百姓不知道他的姓名,就在墓碑刻上“红军坟”,亲切地叫他“小红”。“小红”只是千万红军中的一员,一声“小红”,道出了百姓对红军的热爱。红军爱百姓,百姓爱红军。当年,红军进入遵义城时,百姓热烈欢迎。我不由得想起了遵义会议陈列馆收藏的那条标语:“红军是工农的军队。”

遵义是红色圣地,充满了红色元素。我只是撷取了一部分,却已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深深地烙上了红色的记忆。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更需传承和弘扬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2021-06-22 遵义站·遵义会议会址等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6615.html 1 最美遵义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