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5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横塘驿站

□ 周龙兴

望亭和平望,是大运河与苏州的交汇点,一个擦肩,一个回眸。望亭水路到平望,是现今的大运河苏州段。“苏州运河十景”,两端各有精彩,分别是“吴门望亭”和“平望·四河汇集”。望字始,望字终,串起一份水汽氤氲的望眼欲穿——对于大运河,对于姑苏,对于江南。

千年古运河从历史深处迤逦而来,邂逅江南。苏州的运河十景,我念起最多的还是横塘驿站。全国现存的古驿站少之又少,横塘驿站属于其中一座。说是一座,也仅剩下破败的驿亭,在胥江与大运河交汇处,落寞寂寥,老态龙钟,一幅被时间遗忘的模样。

我曾于数年前摸索着寻访过这座驿站。只有一个大致的方位,在地图上看,是一个河口三角洲,算是记忆中该有的样子。在名为“横塘”的公交站台下车,相继走过新建的居民区、破旧的厂房、废品回收站,当听到越来越响的大型运输船的汽笛声时,我想就在眼前了,最后还得跨过散种的一畦畦菜地。有一座古朴的石板桥,一侧连着一家大工厂的大围墙,无路;另一侧延伸到只有一间的简陋古建筑,我想那便是心心念念的古驿站遗迹了。我是当时唯一的访客。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大运河,在横塘驿站。感受是扑面而来的,扑面而来的隆隆汽笛声,扑面而来的空驶大货轮的船头,扑面而来的对岸高耸的商品房……这一层层的“扑面而来”叠加起来,有了一种压抑,那是历史照进现实的压迫感。曾经驿舍几百间,现只剩驿亭一座,连着后面的荒草、衰败的厂房,感觉快要一起被卷进并淹没于时间的荒原里。还好有一座石拱桥连着对岸,稍微拽了一把。还好不远的远方还有青山含黛,依稀还是当年的模样。

驿亭两旁有一副对联:“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寥寥数语勾勒出车水马龙、迎来送往,那是渐行渐远的、辉煌的运河时代的景象。一边是大运河,一边是胥江,大运河沟通南北,胥江连着城里城外,横塘驿站自然成了水路要隘,是出入苏州城的主要通道。

驿站为古代传递官府文书及往来官吏中途歇宿之所,我能想象这样的场景:新任命的地方官沿着大运河船行数日甫到苏州,先在横塘驿站稍事休息,第二天再风风光光地进城。这里面有代表性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刘禹锡和韦应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姑苏诗太守”。

迎来,还有送往。大运河由北往南,从望亭入苏州后第一个大的拐弯,便是石湖。从石湖再溯北而上十来分钟,就到横塘了。一段悠悠水路,平添几分离愁,于是很自然地念起了范成大的《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范成大的朋友中,有同是著名诗人的陆游和杨万里。他们的老家苏州、吉安、绍兴彼此都不远,可似乎他们更愿意往石湖来。到了石湖,他们可以暂时不议政事,做回文人,诗酒酬唱,好不快活。秀丽的山水宽慰了那些稍显疲惫落魄的灵魂,石湖是那个年代有志之士的温情避风港。但相聚总是短暂,可能是又一封急匆匆的公函,催促他们赴任谪贬的他乡。临行前再三叮嘱不必送行,主人说这怎么行,再三推脱,那就送到横塘驿站吧。

苏州的风景,可入诗入画。宋代的诗词,得配明代的书画。明代的苏州,书画蔚然成风,出了“明四家”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吴门画派,典型代表是沈周和文徵明。他们擅长大尺幅的山水巨制,兼擅花鸟风光,隽永且生活气息十足,像极了晚明的小品文。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明贤姑苏十景册》,画的都是苏州的风景名胜,其中便有文徵明的《横塘图》《石湖图》,可见其对这里的喜欢。文徵明游览石湖和横塘的时候,先贤范成大时不时闪现其脑海,于是他点头会意,回来把范成大的诗文画成了青绿山水。

2021-06-1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6443.html 1 横塘驿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