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子
江西的四大名山,庐山、井冈山、三清山先后去过,剩下的就是龙虎山了。从鹰潭市出发,车行约半小时,龙虎山到了。
龙虎山的美丽是在泸溪河上展开的。虽然人们常说“名山大川”,但“名山”兼得“大川”的还真不多,龙虎山的“老乡”庐山、井冈山、三清山皆无河。有了泸溪河的龙虎山,就有了别家没有的优势与韵致。
坐上小船,向山水深处行去。晨还早,有雾。人们为看不清风景可惜着,我却是欢喜。还有比雾更高明的丹青画手吗?天赐一幅水墨画卷,不是谁都有缘碰上的,可得惜缘。雾气满河,像柔软的呼吸。呼气时,山峦含苞;吸气时,山峦绽放。一切的一切,在影影绰绰间,在半梦半醒间。人说,龙虎山是道教第一仙境,而雾,是不可少的功臣。
且行且观,右手边出现了一面巨岩,壁立千仞,岩间殿阁层叠,飞檐翘角,恍如玉宇琼楼。岩上洞穴密布,或狭长如槽,或宽圆如巢,或成三角,或不规则。历史在这些洞穴里隐藏了一些遥远的往事,没有人能肯定,出于何种原因,用了什么方法,古人把这里选为自己的安息之地,把硕大的棺木安放在高高的崖洞之中。崖墓的主人,据说是2600多年前的古越人。无法想象他们的思想和信仰,只是相信,他们一定有一些温暖的理由,并用爱的力量,才能把珍惜的逝者放在远离尘嚣的悬崖绝壁上,不再受世间纷扰,在美如梦境的碧水丹山中安详地永睡。
在他们之后,大约又过了700年,这里来了一个人,成为这方山水的灵魂。来者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道教创教人。龙虎山原名云锦山,张道陵在此炼丹修道,“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龙虎山的山山水水,便处处打上了张道陵的烙印。不信,你看,金钟峰是他点化的龙钟,丹勺是他留嵌在崖壁间的,岸边的无蚊村也是因他驱蚊孝母而得名……
山是灵山,水是秀水。水浅处,一泓碧波澄澈见底,看得见河床上的一颗颗卵石。水深处,二两丝线放不到底。细长的绿色水草荡漾成绿色的水波,绿色的水波却打着皱,皱成一幅巨大的绿罗百褶裙。探手下水,清清凉凉,柔软、润滑、细腻,有着果冻的质感,真想咬一口。
一条条游船前后相衔,之走蛇行,如彩链落入玉盘之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叶叶竹筏载着泸溪人家的水上超市,在游船间往来穿梭,招呼着生意。竹筏很小,细细长长的,一只炉子、一些柴火、几袋货物,就满了。炉上煮着鸡蛋、粽子,还有龙虎山特产的天师板栗,红红火火地,在龙虎山的氤氲里注入了热腾腾的人间烟火。筏小好掉头,灵活轻巧得像一尾尾泸溪鱼,忽焉在前,忽焉在后,在泸溪上演一场场生活秀。黑色的鸬鹚们却目中无人,自管自地悠游、嬉戏、扎猛子、晒太阳……一只白鹭在白色的河滩上站成了一块石头,若不是哪个细心人欢呼起它的名字,还真难发现。
不知不觉地,游船靠了岸。猜猜,岸边谁在等着我们?是“鲁迅”。水中央那座山峰,方正的脸庞、突起的前额、刚直的轮廓、短硬的头发、凝视的神态,活脱脱是鲁迅先生的侧面像。上岸后,是一段长长的游步道。道尾就是云锦山,龙虎山就是由此改名的。龙虎山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典型丹霞地貌,而云锦山则是丹霞地貌最杰出的作品。山峰如斧劈刀削,宽峻平直,红紫斑斓,宛若一匹恢宏的天机云锦,垂挂在青天碧水间。
此时,雾已渐渐散开,岩峰明朗,芳姿楚楚,又是另一番景象。刚才是坐船,现在要乘筏了。人在筏上,一幅幅美景渐次展开。“脸谱石壁”上,呈现着水浒108将的脸谱。《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说的就是当年洪太尉在龙虎山上清宫误走36天罡星、72地罡星,成为水泊梁山的108将,张天师将其画影图形,记在了这块石壁上。“孙猴子”也来凑趣。一堵朱红的石壁,很像一个猴头,额、鼻、嘴及色泽,活脱脱是一猴儿醉后酡颜,梦游极乐。王母娘娘蟠桃园里的“仙桃”也恋上了这方福地,横溪枕流,鲜红鲜红的,煞是可爱。一朵水中莲,莲瓣乍开,含风不动,风姿绰约。那把“玉梳”,可是王母送给张天师的宝物,梳心不梳发的。
一峰一故事,一岩一传奇,一景一图画。龙虎山99峰24岩108景,又有多少故事可听,多少传奇可颂,多少图画可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