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8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化米粉制作技艺

木兰陂边嗦米粉

文<王竹青

福建省莆田市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这里漫长优美的海岸线孕育出无数美味佳肴,而我最忘不了的,是那一口鲜香醇厚的海鲜炒粉。这种白如雪、细如丝的米粉,就是莆田非遗美食兴化米粉,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那座跨越千年的木兰古陂,更赋予这道美食令人慨叹的传奇色彩。

兴化米粉色泽莹润,细至1毫米,不用像其他米粉一样事先泡水,只需将海蛎、虾仁等配料炒熟后加入米粉翻炒即可。你很难想象,宛若发丝般纤细的米粉,在翻炒中竟不会碎烂,其原材料的地道和制作工艺的精湛可见一斑。吃上一口,兴化平原的米香和海鲜的鲜香瞬间在味蕾间迸发开来,传承不息的农耕文明和滨海特色,在这道至简的传统美食中碰撞出最地道的“莆田味道”。

起源于北宋的兴化米粉,与一座守护在农田与海洋之间的北宋大型水利“扛把子”工程息息相关,那便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五大古陂之一木兰陂。

北宋年间,在莆田开酒家的长乐女子钱四娘不忍见百姓因木兰溪涨水而颠沛流离,决定捐款筑陂。百姓感念其大义,纷纷响应。为赶在汛期到来前合拢大坝,成千上万的百姓废寝忘食地干活。兴化军知军黎畛经过苦思冥想,将大米加工制成方便易熟的米粉,劳工们用水一烫,就能快速填饱肚子,继续投入筑坝的“战斗”中去。后来,钱四娘因筑陂失败愤而投水,黎畛也不幸因公殉职,但他们留下的米粉制作工艺很快流传开来,林从世、李宏等人则接过他们的“接力棒”,重新选址筑坝,兴化米粉依旧为大家贡献着力量。

兴化米粉和木兰陂相辅相成。木兰陂历经三代筑陂人的前赴后继,耗时19年,终于大功告成。从此,兴化平原从盐碱之地变成鱼米之乡,农、工、商飞速发展,兴化米粉也技艺日精,最终成为以上等莆田米为原料,经10道工序制作而成的粉中佳品。随着莆田贸易的繁荣,到了明代,兴化米粉就开始外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备受往来客商青睐的美食。

如今,兴化米粉已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其烹饪简单快捷,有很多种吃法。其中,豆浆炒米粉是很多莆田人的早餐首选,当地简称“豆浆炒”。其做法很简单,豆浆烧开后,放入兴化米粉翻炒均匀,加入葱油,装盘,撒上花生米即可。一口下去,豆香、米香溢满口腔。在莆田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豆浆炒米粉的招牌,这是游客到莆田必尝的特色美食。

听完兴化米粉的故事后,传承千年的美食、穿越古今的美景也仿佛更添滋味。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那片饱受海水漫灌之苦的土地已成为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如今的木兰陂保存完好,古树成荫,白鹭展翅,鱼虾满仓。绿树掩映下的民居、石桥、船影,构成了莆田水乡特有的壮丽画卷。以古陂为界,一边属于澎湃的大海,一边连着祥和的家园。古陂的一面,溪水通过石闸汇成瀑布,排入海洋,发出雷鸣声响;另一面,水平如镜,夕阳将水面染成一片金红。每当涨潮时,这水天一色的奇景还有个诗意的名字——木兰春涨。

嗦上一口美味的米粉,再到木兰陂走一走。闭眼倾听,飒飒作响的海风与蒲草,仿佛依然在讲述着钱四娘以身殉堤的悲壮。一碗小小的兴化米粉,不仅藏着莆田人心尖上的人间烟火气,它身后那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更蕴含着无私奉献、勤劳拼搏、锲而不舍的莆田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莆田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本版插画<花生

2021-06-08 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化米粉制作技艺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6281.html 1 木兰陂边嗦米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