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崔哲
在锦鸡广场欣赏极具黔东南特色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表演,沿街逛一逛蜡染小院,体验蜡染手工制作技艺,到鼓楼广场看一会儿福建宁德线狮、天津戏法等非遗展示,再去苗年广场的非遗工坊展位买几件苗绣、竹编产品,晚上去小镇剧场看一场苗族歌舞情景演出《锦绣丹寨》……
5月15日至23日,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万达小镇举办,通过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中国十大非遗绝技秀、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工坊成果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汇聚各地非遗精品,展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成果,探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非遗精品琳琅满目
本届非遗周上非遗精品荟萃。无论是苗绣、蜡染等非遗技艺、产品,还是来自各地的非遗展演展示,都在这场非遗盛会上吸引众多游客目光。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工坊成果展上,来自黔东南州16个县市的6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企业参展,涵盖苗绣、侗族刺绣、苗族银饰等30余个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近2万件非遗产品在现场集中展示展销。
“这个刺绣香包里面放的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瑶族医药(药浴疗法)的药粉,香包用民族手工刺绣材料制作,有苗族破线绣、侗族绕线绣等不同的绣法。”在从江县卧松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台,融合当地非遗技艺制作而成的香包、挂饰、U型枕等产品吸引游客购买,公司创办人、侗族姑娘石贤对这些精致的非遗产品作介绍。在她看来,参加非遗周是进行市场调研的好机会。“每当有游客过来,我都会认真观察,了解我们的产品吸引的是哪一类目标客户。”
非遗周期间,苗家十二道拦门酒、苗族侗族风情盛装大巡游、蜡染服饰长街秀等非遗民俗展演展示活动让游客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和特色文化。非遗周还首次设置“中国十大非遗绝技秀”,福建宁德霍童线狮、上海奉贤滚灯等轮番上演,让游客大饱眼福。
伴随着高低起伏的锣鼓声,十几位非遗艺人在台后用线拉动狮子不同的部位,台前的三头狮子时而坐立、蹲卧、摆首,时而含球、吐球,灵活做出各种动作。线狮表演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大家一边拿出手机拍视频,一边叫好。
福建宁德霍童陈姓线狮表演团队负责人陈承发介绍,宁德霍童线狮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目前团队的四代传承人里,年龄最小的有20多岁,年长的将近70岁。“在这里演出可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现场欣赏这项非遗。有游客说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这次在现场看后,他们都连连称赞。”
非遗体验精彩不断
“好漂亮啊。”在丹寨万达小镇造纸小院,一张张手工制作的花草画让人眼前一亮。不少游客停下来体验古法造纸的乐趣——先用一个长方形筛子捞出一层纸浆,在纸浆上铺上新鲜花草,再淋上一层纸浆、把花草覆盖住,晾晒两小时左右,等花草与纸浆融为一体,游客便可以把最终的花草纸取下带走。
丹寨县石桥皮纸制作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项技艺可制作白皮纸、彩色纸,花草纸便是彩色纸中的一种。造纸小院把这项技艺打造为非遗体验项目,成为小镇里的人气打卡点。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找到与游客的共情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蔡红认为,游客用古法造纸这一具有历史积淀的技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一幅画作,具有很强的体验感、共情感。
丹寨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省级22项、州级34项,被誉为“非遗之乡”。小镇引入丹寨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十几项省级项目,打造了造纸小院、蜡染小院、鸟笼小院等。目前,小镇经营业态中,非遗商户占比超过70%,非遗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中。
“进入小镇后,一路上有很多非遗表演。这次团队中的游客大多是汉族人,他们对苗族、侗族的文化很感兴趣。”5月16日,“游侠客旅行”导游领队张禄洪带着近30名游客到丹寨万达小镇游玩。他告诉记者,蜡染等非遗体验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很受游客喜欢。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2018年,丹寨万达小镇推出苗族歌舞情景体验剧《锦秀丹寨》,以丹寨世居苗族关于锦鸡的传说为背景,融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舞(锦鸡舞),结合现代舞台技术。已成为景区的常态化演出。“我很喜欢这个剧,看过好几次了。演出结束后,剧场外面的广场上还会举办苗家篝火晚会,很有特色。”“95后”女孩叶明梅是云南人,目前在丹寨生活一年多,丹寨万达小镇是她经常来休闲的地方。
据介绍,开业4年来,丹寨万达小镇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亿元。
非遗旅游赋能发展
丹寨的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及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是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的一个缩影,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长罗强介绍,该州推动非遗深度挖掘、活态传承,大力扶持非遗传承人,实施文化传承培育工程。同时,大力推进非遗赋能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民族工艺品,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今年1月至4月,全州接待游客达3300万人次,其中非遗旅游占60%以上,丹寨万达小镇、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从江岜沙苗寨等成为热门打卡点。
如何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进一步为地区发展赋能,是参加此次非遗周的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表示,非遗进景区是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基本切入点。很多非遗进入景区后可以推动本土文化的内外共享,体现了文化要为人服务的基本要求。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认为,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乡土艺术建设,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振兴乡土工艺,是发展乡村经济、促进文旅融合的一条路径。
贵州省副省长谭炯表示,非遗在“多彩贵州、文化千岛”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下一步,贵州将抓好非遗保护和传播,大力推进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加强非遗的国际交流传播;抓好非遗振兴创新,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创新非遗的形态体系、生态组成和业态表达,推动非遗跨界融合、融入当代;抓好非遗事业发展和产业培育,着力构建科学合理、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非遗事业发展体制,打造全系列非遗品牌,培育非遗小镇、非遗街区、非遗村落等,推动一项非遗带活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