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仲亮
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入融合发展,也由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的热播,引发“博物馆热”形成,并成为文旅消费升级的潮流样板。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535家,比前一年度增加181家。2019年,我国博物馆举办展览2.86万个、教育活动33.46万场、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达到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达到1710家,增长趋势不断加快。
在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一直被寄予厚望。在舆论场中,博物馆从文旅融合的“展示平台”,到“有效载体”“窗口”,再到“前沿阵地”,显示着层层叠加的期许。
显而易见,博物馆的游憩功能也一直是其题中之义。上个世纪90年代,连续召开的三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都讨论了“博物馆与旅游”的议题,力图建立文博事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
然而,当前博物馆事业在推进发展中也存在功能发挥不够完备、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发展定位不够清晰、经营管理手段不够丰富等问题。
不少博物馆特别是自收自支的民营博物馆,需要适应新时代新需求,找准定位,从自身进行检视和反思,谋求新的发展。博物馆发展既要见“物”,也要见“人”。
面向未来的游憩功能,博物馆可以考虑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链接。例如,“吃”,可以将其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餐饮当中,在合适区域配置咖啡厅、茶室、主题餐厅等,开发亲子套餐、研学套餐等;“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出夜宿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等体验项目,地点偏远或者市场探索弹性空间大的博物馆可以探索住宿业态;“行”,可以优化内部游览线路甚至周边小交通,馆内积极配置无障碍通道、休息座椅、轮椅、婴儿车等;“游”,推出优质的讲解服务、导览服务,提升展览内容、策划水准,满足观众多种感官享受;“购”,大力打造、包装富有新意的文创产品、非遗衍生品等;“娱”,因馆制宜推出音乐会、沉浸式演出、游戏、动漫等,特别是充分借助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增强观众体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事实上,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观复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等一批民营博物馆,都已经做出一些较为成功的尝试,也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未来,相关博物馆都需要立足自身实际,结合观众需求,积极打造极具自身特色的强大文旅IP,让“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成为更多人的一种情结,生动书写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样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