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8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文旅融合赋予“大槐树祭祖习俗”新的时代内涵

4月4日,第31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寻根祭祖大典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行。一批批大槐树移民后裔像思乡鸟一样,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飞回到广济寺外的大槐树下,回到先祖们心心念念的老家洪洞,共祭移民先祖,共话血脉相连的根祖情怀。

“大槐树祭祖习俗”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它源于山西洪洞,肇始于明朝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间的移民大迁徙。史料记载,元末明初,为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朝政府在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历时50载,大规模迁民18次,人数逾百万,涉及1230个姓 氏,迁徙地遍及全国18个省市500余个县。

遥想当年,先祖们诀别故土,在大槐树下折槐枝、挂件祈福、掬捧乡土、叩拜祖槐,以此寄托对家乡的眷恋。而那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千年古槐,也成为背井离乡的先祖们铭记于心的记忆、心中的家乡。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悠悠600余载,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及海内外,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年复一年延续至今,形成了丰富的移民故事和悠久的祭祖传统,大槐树被洪洞儿女称之为“家”,看作是“祖'。

1991年4月1日—10日,立足于深厚的移民文化、根祖文化,洪洞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首届寻根祭祖节,并于清明节当日进行了盛大的祭祖大典,完美呈现了“大槐树祭祖习俗”,将“根祖文化”延伸发扬,得到海内外移民后裔的热烈响应。

祭祖大典吸纳传承几百年来民间祭祖习俗的精华、整合民间祭祀仪规,浓缩形成了迎请神主、敬香通神、典帛安神、传肴布供、奠酒献礼、敬致祝文、敬献乐舞、饮福受胙、鞠躬辞神9项流程,将历史悠久的祭祖习俗变成了盛大的民俗活动,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在着力挖掘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2008年6月7日,大槐树祭祖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槐树移民史既是一部背井离乡、诀别故土的悲壮血泪史,也是一部开疆拓土、筚路蓝缕的异地创业史,在中华民族新一轮大融合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大槐树祭祖习俗项目保护单位,洪洞县大槐树迁民遗址文物管

理所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携手,在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培育了大槐树祭祖习俗崇孝德、重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的道德规范,不断赋予其更加深远的时代意义。

让非遗融入当下生活,让传承与传播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有效举措。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董事长范忠义说:“大槐树寻根祭祖习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祖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唯一性和历史传承性,必将成为寻根游的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

如今,寓含着中华民族同根同祖、凝聚团结的民族精神的寻根祭祖大典,已成为大槐树祭祖习俗活态传承和有效保护的重要载体,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成了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新阵地。景区不仅在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期间举办祭祖大典,还为社会团体、姓氏宗亲及归乡游子寻根祭祖打造个性化的祭祖活动。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景区开发设计了“研学+非遗”课程,让青少年在游览中感受非遗的魅力,主动做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每天在景区轮番上演的实景剧《祭祀》,成为游客和青少年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课堂。景区还根据史料考证、移民传说编排出《大槐树移民情景剧》《铁锅记》《魁星点斗》《孝感动天》等一批演艺节目,让移民后裔和游客更加真切地了解那段历史,享受文旅融合带来的精彩感受。

近年来,洪洞县委、县政府牢牢抓紧“大槐树文化”这个核心资源,充分发挥移民文化独特的亲情力、感召力,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槐树文化节已举办31届,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力作、彰显祭祖习俗独特魅力的生动体现。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民族崇宗尊祖、敦亲睦族的传统美德,构建起孝老爱亲、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实现县域文化与根祖文化、老家文化的大融合,洪洞县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构建起了“一区四带六片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古老槐乡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进一步打响了“洪洞老家”文化和旅游品牌。

(文/王文华 图/王培基 王兴国)

2021-04-08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5062.html 1 文旅融合赋予“大槐树祭祖习俗”新的时代内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