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30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限量”的同时也应在“疏”上想办法

□ 张广瑞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最新发布的《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2021年3月修订版)》要求,各地要对旅游景区开放承载量和接待能力进行全面评估,景区游客接待上限由各省(区、市)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疫情防控形势确定,不搞“一刀切”。

回顾2020年这一年,对景区接待量的规定经历了多次调整。1月份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产品,到3月份部分景区有序恢复开放,到7月份景区上调到50%接待量,到9月份再次上调到75%接待量,再到2021年元旦春节文化和旅游假日市场继续执行“75%”的政策,指导A级旅游景区分类完善应急预案,按照“能约尽约”的原则,推进旅游景区预约常态化,实现限量、预约、错峰入园游览,有序推进旅游景区开放管理。

不难看出,有关部门在国内疫情逐步稳定、得到控制的前提下,一步步积极、稳妥地给旅游业释放更加积极的发展信号,安全与发展两不误。国内的疫情得到控制,给旅游业带来了发展的安全基础。人心温暖、人心安定,旅游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地域差异巨大、人口密度悬殊、疫情轻重不同,一种统一的政策虽然有效,但也不能长期坚持。有鉴于此,文化和旅游部最近提出了“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上限由当地疫情防控形势确定,不搞‘一刀切’”的要求是正确的、适时的。把景区接待游客限量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更加了解当地情况的当地政府,指出要加强流量管理,景区要科学合理设置游客接待上限,要严格落实门票预约制度,有效采取智慧引导等手段,科学分流疏导游客,做好游客流量关口前置管控,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管理方式。

在这里也想讨论与此有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即在景区常态运营中实现科学与理性的管理,不能老是把眼睛盯在“入门”的限量上,要在“疏”字上想办法;不能只用一个“管”字来实现,更要在“理”上下功夫。新技术的使用固然会促进科学管理,然而,“以人为本”原则的践行还需要理性地对待冰冷的数据。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旅游发展与景区管理上,有几个理念应当改变和调整。

其一,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方式不宜过度集中在景区景点打卡式的游览上,不要再把百姓喜欢的地方都建起围墙定为景区,“全域旅游”应当扩展到“无景区旅游”,徒步游、自行车游。走街串巷式的旅游早已风靡世界多年,这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的发展方向。同时,在提升游客体验上钻研,相关的主题体验产品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韩国济州岛的“偶来小路”(Olle trail)我走过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触。世界著名的奥地利高地陶恩国家公园不收门票,我毫不犹豫地花了10欧元参观了公园全景博物馆,通过一个直径长达16米的全景屏幕清晰地观看了公园全景电视片,真是一种享受。加拿大著名的班夫国家公园和尼亚拉加大瀑布公园都不收门票,但我愿意花上百加元乘直升机俯瞰公园山景,那种体验也是永生难忘的。

其二,大众旅游时代,旅游的功能不应当过度强调其经济性或产业化,也不应总是以景区接待游客量论英雄,要高度重视游客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适当强调旅游的事业性和公益性,景区的经济效益不能老锁定在门票上,要在服务方式、质量和产品多样化上功夫,不要再延续以往的做法,把一些村落、古镇设个入口收取门票,割断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家家户户都变成了“古董商”。在加拿大的3次自费旅游中,我曾先后访问过二十多个小镇或乡村,有的被誉为世界最美的乡村,但从未遇到过进村收费的情况,坐在当地咖啡馆里泡上个把小时,在集市上逛上几个小时,和当地人或游客一起聊聊天,觉得格外惬意。

其三,要给冰冷的数据赋与人文关怀的温度。比如,现在提倡使用的景区承载量限制,不少只是某种“科学的”测定,给出了游客“人数/㎡”的标准,然而,旅行是一个行动中的过程, 游客承载量也是一个浮动的变量,以数据来衡量,实施起来较难发挥实效。一个面积数平方公里或更大的自然景区,某一个时段的游客承载量需要考虑多方因素,例如景区内热门游览景点的分布、天气情况、游客游览习惯、集中的时间和景区游览条件等,光靠数字来掌控园区承载量,恐怕不太科学。在北京,记得每年冬至那天下午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数千人聚集颐和园“金光穿孔”奇观处抢镜头的现象,如何用园区承载量来控制?每年枫叶红了的时候,香山大拥挤、大堵车,大量游客不去心里痒痒、去了心里窝火,但这种“时令性打卡”也成为大众可以接受的常态。

其四,景区作为稀缺资源的“主人”,不是去“管”游客,而应该在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服务游客、提升游客的游览舒适度和满意度上面下“狠”功夫,为游客营造“放心、舒心、安心”的旅游环境。不可否认的是,在“门票经济”主导的惯性思维下,一些景区在游览内容的创新、服务质量提高和“以人为本”原则坚持的动力不足。可喜的是,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景区注重“二次消费”、异业合作,这是景区转型发展的方向。

这些年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发布了景区门票降价的政策,既是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和保障景区正常运转,也体现了国家长期的政策预期与指向。政府这样做,旨在完善门票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景区价格行为和体现人文关怀,更好地满足大众的旅游需求。然而,降低门票价格政策必须要配套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帮助景区经营者增加收入的来源,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这些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将深刻影响到景区未来的发展。

诚然,这些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确实非常重要,是保障新时代中国旅游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环节。

2021-03-30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4803.html 1 “限量”的同时也应在“疏”上想办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