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邰子君
由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人民政府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工美”)主办的“阿尔山礼物”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将于3月31日截稿,赛事目前已收到参赛作品600余件,并将于今年7月在阿尔山市举行颁奖仪式。作为赛事负责人,苏工美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表示,近两年,学校与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对接,举办了创意贵州、创意雄安文创大赛等活动,在为学生搭建平台,培养更具市场针对性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创产业的发展,助力当地文化尤其是非遗传承。而举办文创大赛只是苏工美培养专业人才,助力非遗传承的方式之一。
培养专业人才
近年来,立足传统非遗工艺人文属性,苏工美兼顾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能力培养,将文化综合素养与专业课程融合、将岗位要求与学习内容结合、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思维交融,构建了工艺美术“道技相融”多元融合课程体系。据悉,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基地20个、校外实训基地26个,并探索具有现代学徒制特征的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建设了苏作工艺学院、东海水晶学院、贵州工艺学院(筹),将政校行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落到实处。
苏工美院长范卫东介绍,学校的“工作室制”非遗人才培养模式,由工艺大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大师工作室、大师校外工场、相关企业为教学场地,以定向招生、灵活学时、弹性学制、工学结合为典型特征,为绝技绝活代际传承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同时,学校还通过准就业对接机制、实训工作室运行管理机制等保障机制,优化产教融合质量,建立了校内督导、同行评测等制度,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全面性。
与非遗紧密相关的手工艺术学院是学校非遗传承工作的主力,赵罡表示,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术学院的课程中涵盖核雕、木雕、陶瓷等近2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学生毕业后,有许多人进入了非遗体验教学、文创产品设计、乡村旅游等相关行业。
2015年毕业的邰金文在贵州苗妹非遗博物馆担任过首饰设计师与工艺导师,并在2016、2017年连续两年参加了中国贵州民博会贵州精品展,其作品手镯《矛丁》还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传统手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培训”滚动资助项目。如今30岁不到的他已是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旗下的一家银饰生产厂厂长。邰金文表示,传承需要市场,有了市场,传承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推动非遗传承
近年来,苏工美创立了苏绣、漆艺、陶瓷等十余个校内大师工作室,建成了18个传统工艺师资团队,形成了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为传承工作夯实了基础。
赵罡介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非遗传承技艺的学习,学生还要通过非遗理论知识学习、参加田野调查等方式真正了解非遗传承的意义。”
除了面向在校学生传道授业,苏工美还面向传承人,在2015年启动了2.5年制的传承人学历教育班。据了解,学历班设有人文基础课、创作课、考察课等系统化课程,采用“1+3”的教学模式,即每个月学生只需在校参加一周的紧凑学习,另外3周可以进行自修实践,老师会在这3周开设相关网络课程,并为学生进行远程指导。目前,该学历班已有近300名学生拿到大专学历,年龄从20岁到50多岁,其中,不乏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学历班的首期学员、苏州(玉雕)吴中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钱建良表示,学历班的学习让他跳出了固有的思维,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运用工艺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不仅强化了自己的思考、总结、表达能力,也为同行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能更好地推进非遗传承工作,促进行业整体技艺的提升。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和能力塑造。”苏工美党委书记孙丽华表示,学校参与非遗传承工作,可以突破非遗社会传承、师徒传承的局限,推动非遗传承人群进校园,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设计创新能力的非遗“新传人”。
助力非遗扶贫
在当下,想要真正把非遗传承下去,除了精进的技艺,营销也是非遗传承人必须要了解的事情。苏工美与快手在2019年启动了“快手——苏工美非遗研培计划”,致力于从产品和传播两个方向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从创意设计、生产水平、宣传推广等角度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去年,淘宝大学也联合淘宝手艺人,与苏工美等10所高校发起“非遗创新计划”。赵罡表示,一头是手艺,一头是数字,这样的融合能打开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进一步做好非遗产品的营销。
走出学校,苏工美则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2016年,原贵州省文化厅和苏工美联合成立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这个关联高校、设计机构、民艺研究者的平台,也逐步成为振兴传统工艺、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
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是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建立的非遗扶贫工坊之一,工作站通过开展研修班的方式强化非遗传承人的能力建设,让村民有能力在家门口致富。麻料村“80后”银匠潘仕学是苗族银饰县级非遗传承人。2018年,他参加了工作站的银饰研修班学习,并主动联络在外发展的同乡回村创办了6家银饰工坊,成为麻料银饰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赵罡表示,工作站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人才培训,扩大技艺传承,带动产业发展。四年来,苏工美共派出相关专业师生团队30余个前往贵州开展设计研发工作,投入项目直接经费300余万元,完成“创意贵州——雷山篇、黎从榕篇、黔西南篇”等研发课题,研发产品数量达到1500多组。当地企业则将部分优秀作品进行生产转化,运用到实际的生产销售中,取得很好的非遗扶贫工作成效。
据悉,近年来,苏工美加强了与贵州、重庆、青海、新疆等西部相关省份非遗项目的帮扶合作,培养了1200多名非遗扶贫带头人,并开展非遗研究,建立非遗教学基地,探索建设非遗传承保护平台,推动成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赵罡表示,下一步,苏工美将继续做好非遗研培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同时在其他手工艺气息浓厚的乡村开展类似活动,通过制定三年的行动计划,建设工坊、把手艺人带上博览会,做出更多的试点乡村,为非遗传承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