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丽
“你瞧,一幅色彩绚丽的剪纸当中,剪出了一顶大红的花轿,花轿里坐着一袭红裙的陕北婆姨,梳着长长的麻花辫、披着红红的盖头,花轿周围是喧天的锣鼓与欢闹的人群,远处黄土高坡的一道道山梁梁上,迎亲的队伍已经走出了很远……”说起正在创作的《我要结婚啦》专利套彩剪纸,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者、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榆林市陕北婆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宏霞滔滔不绝。
“我打算带着这套剪纸角逐2021年‘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奖,让更多的人了解榆林、走进榆林。”扶了一下架在鼻尖的老花镜,曹宏霞说。
今年66岁的曹宏霞,已经为榆林的剪纸事业奋斗了40余年。她说,“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把陕北的剪纸推向世界。”
与剪纸的不解之缘
童年时,每逢过年,曹宏霞看着一张张红色的剪纸在奶奶和母亲的剪刀下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她就期盼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一双“巧手”。4岁开始剪窗花,10多岁成为远近闻名的巧姑娘,30多岁从毛纺厂下岗后,曹宏霞正式开启她的剪纸生涯。
“当时,榆林刚兴起‘榆林小曲’,那是一种从江南地区传入陕北、展现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地方小调。”曹宏霞想着,要以陕北民歌中的主人公形象以及他们的故事作为创作元素,展现陕北民间文化。她相继完成了《掐蒜苔》《绣荷包》等作品,不仅成为陕北地区第一个将民歌作为创作素材的剪纸艺人,还带动了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等周边省区的剪纸艺人们。
1998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曹宏霞创作的108副《水浒传》系列作品获得银奖,这让她倍感鼓舞,同时产生了要跟更多剪纸艺术家交流的想法。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她开始独自一人到全国各地交流参展。“有时候想想,我一个陕北女人背着家乡的文化各地跑,挺为自己骄傲的。”她说。
“剪”出浓浓陕北风情
一直以来,曹宏霞坚持用陕北传统手工剪刀创作作品,因为这样“更能保留陕北剪纸的神韵”。她在作品《九边重镇老榆林》中,呈现榆林镇北台景区,还原了老榆林古城历史原貌,她想“借此把中国的民间文化推向世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曹宏霞制作的剪纸作品被赠予204个国家的代表团,之后这些带着浓浓陕北地方风味的剪纸艺术品被陈列在世界各地的200多座博物馆中。
2014年,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问中国期间,曹宏霞受邀在50个小时内创作米歇尔全家套彩剪纸。看到她的作品,米歇尔连连竖起大拇指。此后,曹宏霞的剪纸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政要人士收藏。
剪纸《醒狮》是曹宏霞于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创作,这幅2米长卷由万里长城、烽火台、和平鸽、东海、七七卢沟桥事变等场面组成,浓缩了陕北当地的山丹丹花、石狮等元素。曹宏霞说:“作品中的狮子是根据陕北的石狮子创作的。几十年前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获得了抗战胜利。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全世界的朋友看到中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还有对和平的向往和热爱。”
带领更多榆林人富起来
对于曹宏霞来说,剪纸不仅剪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还剪出了一份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帮助更多榆林人靠手艺脱贫致富,她和当地的民间手工艺人共同成立了榆林市榆阳区工匠手工艺术专业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到全国各地参展、参评,推广榆林手工艺。
“合作社里做泥塑的王维生师傅,在学习了别人的先进经验之后,成功地将自己的手工作坊拓展为占地四亩的园区。另一对做石雕的高树飞夫妻,通过参展,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眼界,最终实现致富。”
几年来,曹宏霞多次到全国各地的学校、单位授课,每年还定期为妇联的姐妹们开设剪纸培训辅导班。在她的带领下,有90后小姑娘在面试中,运用剪纸技艺征服了考官,考进了心仪的学校,还有残疾朋友在互联网上销售自己的剪纸作品,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传承、发展民间艺术,需要不断创新。”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的曹宏霞,如今又有了新想法,她打算与专业团队合作,尝试把丝巾、瓷器甚至农作物与剪纸艺术联系起来,打造有“曹宏霞”版权的剪纸系列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