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诗培 文/摄
2月20日,正月初九,万象回春。作为北京最热门的打卡地,南锣鼓巷游客如织。“就地过年”的年轻人是主流,但也有不少来体验文化市集,参观老北京历史照片展的家庭。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年历史。地势中间高两头低,如驼背人,又叫罗锅巷。清乾隆十五年,改名锣鼓巷。这条胡同里有众多名人故居,藏着北京的前世今生。90后小沫不记得自己是第几次来南锣鼓巷了,“外地朋友来北京,一般我都会推荐他们来南锣鼓巷,这里是了解北京的窗口,既聚集了潮流时尚的元素,也有着古典文化气息。”
“这条街上有很多文创商店,这家的兔儿爷最有特色,虽然是传统玩具,但设计很新颖,非常潮又年味儿十足。”游客赵女士带着两个女儿在南锣鼓巷游玩,文创商店小七家橱窗里的兔儿爷摆件吸引了女儿们的目光,她们指着各种款式的兔儿爷评论哪个更好看。
作为非遗项目,兔儿爷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专门为北京东岳庙制作兔儿爷的吉兔坊有着老北京兔儿爷第一坊的美誉。吉兔坊经理乔宏霞介绍,兔儿爷起源于明朝,最早是中秋节祭月时供奉的偶像。有这么一个传说:当时北京流行瘟疫,玉兔下来治病,可是因为全身白色,谁都不让进,她只好去庙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挨家挨户治病。当人们看到她返回月宫时,才恍然大悟,这是玉兔下凡。为了感谢玉兔,大家就在每年中秋以兔儿爷像来祭祀。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日趋精致,有背插纸旗、顶盔贯甲的,还有扮成商贩、剃头师父、鞋匠、卖馄饨、卖茶汤的,形态多样又市井味儿十足。
乔宏霞表示,兔儿爷制作完全靠手工,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耗时大约一周。整个工艺要求复杂,每一处的花样和纹路都由设计师精心设计,讲究拿捏的力道和绘功的精细。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所以世界上也没有同一个兔儿爷,即便是同一个神态、同一个款式,你仍能找到细微的查别。
小七家一入门就有一个非常醒目的北京非遗标志,兔儿爷展位区各种造型的兔儿爷憨厚可爱,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威风凛凛。店员刘姐介绍,兔儿爷一直是店里最火热的商品,南锣鼓巷外地游客多,他们很多人把兔儿爷当作北京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老北京人不叫买兔儿爷,叫请兔儿爷,有些人家一年一请,寓意辞旧迎新。
小七家的店长张霞说,小七家与吉兔坊已经合作十多年了,除了传统样式的兔儿爷,吉兔坊还有软陶制作的兔儿爷,这种不怕摔,价格虽然比泥质的贵点,但仍然很受顾客的喜爱。吉兔坊还有兔儿爷的其他衍生文创产品,如书签、冰箱贴、笔记本、胶带等。另外,泥塑AB版的兔儿爷也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这款兔儿爷A面是手艺人画好的样子,B面则是没有涂色的样子,顾客买回家后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涂色,产品附带染料和工具。
如今,兔儿爷已经升级为具有强烈传统色彩的装饰品和人们探询往日情怀的一扇窗。同时,兔儿爷饱满吉祥的形象也成为当仁不让的春节吉祥物。特别是在大家都经历了难忘了2020年,美好的“兔儿爷”寄予了人们对生命的爱和尊重,对健康平安的期盼,对家人朋友的真挚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