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冬雪 记者 刘玉萍
“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直到今天,张文还清楚记得,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
2020年11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吉林省受表彰的有78人,松原市查干湖渔场“渔把头”张文是其中之一。
“渔把头”是打鱼队伍的头领,查干淖尔冬捕的传承人,也是渔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的父亲就是渔工,祖祖辈辈生活于此,富饶的查干湖是他们唯一的生计所在。”张文出生在查干湖边的西山外屯,从小在岸边长大的他,对于查干湖的一草一木、一网一鱼、一船一鸟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16岁的张文初中一毕业就来到查干湖,跟随师傅学习冬捕技艺。从最初干杂活的“小套子”,到替师傅在风雪中送网旗,学习在不辨方向的冰原中寻找出路,到1995年担任“渔把头”,带领团队冬捕,张文一干就是40年。近千次的冬捕劳作,他从未缺席,被渔工们视为楷模。
查干湖冬捕的时间是12月中旬到来年1月下旬,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每天凌晨三点,天还未亮,张文就穿上羊皮袄,戴好狗皮帽子,和渔工们一起坐上马爬犁,拉着堆积如山的渔网还有绞盘,奔向广阔的查干湖。
将近2000米的大拉网通过相隔15米的冰洞,用穿杆、扭矛和走沟的办法,在50多厘米厚的冰层下张开,形成一个硕大的“包围圈”。等待五六个小时之后,再扬鞭催马,拉动绞盘,将大网从冰洞慢慢拽出。一天下来,饭在冰上吃、水在冰上喝,头发眉毛上都挂着霜。
就是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张文带领渔工们完成了每年的冬捕任务,为查干湖渔场的渔业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2006年,查干湖冬捕以最大规模、单网产量10.45万公斤的产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9年,又以单网产量16.8万公斤刷新该记录。张文也于2019年4月被松原市委市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同年4月被评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
北风呼啸马蹄寒,网旗招展鱼腾欢。多年来,正是以张文为代表的查干湖人的不辞辛劳,创造了“冰湖腾鱼”的盛景。
不仅如此,张文还是传承查干湖渔猎文化的代表。
“历史上查干湖就是天然的渔猎之地。成吉思汗占领金国塔虎城后,曾对查干淖尔(查干湖的蒙古语)进行祭祀,形成了祭湖仪式。此后,祭湖、醒网仪式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当地的民俗。冬捕前要祭湖、醒网,神奇的冬捕习俗也在查干湖世代相传。”说起渔猎文化,张文娓娓道来。
近年来,随着吉林省每年举办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查干湖渔猎文化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为“渔把头”,张文总是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媒体介绍查干湖。
一代代“渔把头”把技艺传承下来,到张文这正好是20代,他也培养了几个徒弟,教授他们看风向、观冰色、听声响、发现鱼群等冬捕经验。他常说:“一年一度的冬捕,在大冰上艰苦作业,人欢马叫,像过年更像是一场战役。不惧风雪严寒,收获的鱼越多我们越喜悦。冰湖腾鱼奇观,千米‘日头冒红网’,那才是中国北方一道壮丽的奇观,那一刻也是我们渔民最幸福的时候。”
张文说,东北风是他的“老白干”烈酒,冰霜雨雪是他的饮料,冰镩是他的“神笔”,马匹是他的兄弟,皮袄是他的棉被……40年间,他默默地守护着渔猎这门古老的技艺,风里来雪里去,让冬捕这项查干湖渔猎文化的代表在这片冰原默默绽放,让查干湖成为北方渔猎文化的活态遗存之地。
而今,查干湖冬捕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久远的岁月中,这些渔民们保护了自然,又依赖自然得以生存。人类需要传承的正是这种文化遗产,要保护好查干湖渔业部落,让这些古老的技艺流传下去,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遗失了。”张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