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15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亲历满族“三天年”

满族的年称作“阿涅业能业”,前前后后要过三天——腊月廿九、三十以及正月初一,所以俗称“三天年”。满族的年俗多姿多彩,颇具民族特色。

妻舅是满族人。春节前夕,应老人家之邀,我去满乡过大年。妻舅家所在的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是东北满族同胞的聚居地之一。我们到的时候,舅舅一家五口正在屋里屋外忙碌,为过大年做准备。

那天,妻舅家在院中杀年猪。满族人家几乎家家养猪,早在“三天年”前,家家就要杀年猪了。“亲朋熙攘雪纷纷,煮肉切肠香诱人。主客团团围火坐,一锅美味几家春。”年猪杀好后,妻舅一家在院中支一口大铁锅,锅内放进东北特有的酸菜、几大块“方子肉”,同时还灌了一大盆血肠。方子肉、血肠煮熟后切好码盘,妻舅请来乡亲们,大家团团围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边吃边唠。大部分猪肉和整副猪内脏,则分别冻起来和挂在院中的高竿上,留待春节慢慢吃。

腊月廿九,刚刚吃过早饭,妻舅家里就贴上了窗花和满文挂笺。满族人贴挂笺很有讲究,本家在什么旗就贴什么颜色的挂笺。站在院子里向四周望去,家家贴上了对联和窗花,户户院里竖起了五六米高的“索罗杆子”(也称神杆,象征努尔哈赤当年挖参用的索罗杆),杆顶上挂着方形的锡斗,斗里盛着乌鸦爱吃的猪内脏。妻舅在正厅祖宗牌位前供上米酒13盏、奶油点心13碟,带领全家叩拜祭祖。到了下午,舅母则带着外甥、侄女们搬出精粉、鸡蛋、芝麻、青红丝、瓜仁、糖等物,开始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做完萨其玛,全家人又开始做满乡特有的年食黏豆包、黏火烧。做好后冻上,存放在粮仓里的大缸内,吃时放蒸锅里蒸熟即可。

三十这天,一家人早早起来,灶间架起劈柴,开始用大铁锅烀猪肉。大块方子肉连皮带骨在锅内滚上翻下,满屋子雾气腾腾,香气扑鼻,左邻右舍也都忙着烀肉。中午,舅母抱来一口精制宽沿铁火锅,全家人围坐在南炕上,热热闹闹地吃起了火锅。白白的肉片、长长的粉条、香香的酸菜、辣辣的韭菜花儿,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山野菜,既解馋又不腻人。

吃过午饭,全家人开始筹备“年饭”。年饭是满族同胞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所以马虎不得。年饭菜肴必须为双数,而且必须有葱和芹菜,寓意来年全家人聪(葱)明、勤(芹)俭过日子——这也能看出满乡人的传统家风。另外不能没有鱼,寓意“富贵有余(鱼)”。直到天色渐黑,年饭才算做得。大家净了手,脱鞋上炕。炕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各种菜肴,妻舅特地在火盆中烫了一锡壶满乡名酒“豌豆青”。三盅“豌豆青”下肚,我已有些晕乎乎了。

“家家团聚乐天伦,美酒佳肴香满屯。水饺包成人不寐,争燃鞭炮报新春。”吃过年饭,全家人动手和面包“接神饺子”。饺子全都包成元宝形,当地人俗称“揣元宝”,寓意“财源广进,越过越发”。煮饺子时,锅底烧的是杏条柴,因“杏”与“兴”谐音。锅内水沸时,妻舅在灶间高喊:“日子起来了吗?”屋里屋外的家人高声应答:“起来啦!”随着这一声喊,饺子一个个从锅底浮上来,全家人边吃饺子边守岁。细心的舅母让儿子和外甥、侄女们在门槛上蹦几蹦,以示新的一年“长高个”;在柜上跳三跳,以示新的一年“蹦个高”。而后,又让4个孩子抱进来几捆柴禾,寓意“抱进财(柴)”。交子时分,全家人到天井当院燃放爆竹,村里村外,爆竹声声,礼花绽放,一幅绝美的“火树银花不夜天”图画。除夕夜,满乡灯火通明,家家灯光彻夜不熄,人们通宵不睡,在家中嗑瓜子、唱民族歌谣、表演民族舞蹈,共同守岁。

“户户堆盘水饺香,人人对镜换新装。呼兄唤姐拜年去,笑溢一村又一庄。”初一早上,全家人吃过水饺,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向家中长辈、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拜年。一时间,前街后巷,人流涌动,新媳妇梳着京头,穿上旗袍,走家串户,互贺新春。人人脸上洋溢着欢笑,到处可以听到真诚的祝福。男孩子在村里跑来跑去,放鞭炮、坐木爬犁,女孩子则一律坐在炕头上玩“嘎拉哈”(一种用动物骨头做成的玩具)。村里不知何时来了几伙高跷队、秧歌队,锣鼓声、欢笑声、鞭炮声、祝福声、喝彩声汇成一曲别具风味的民族交响乐,醉了满乡的年,醉了北方的冬……

2021-02-1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4580.html 1 亲历满族“三天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