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磊磊
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也是中国西南连接华中、华南的重要枢纽,是中国西部“一带一路”重要的陆海连接线。近年来,在“旅游+交通”融合发展路径下,贵州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将一处又一处养在深闺的美景推出大山,将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不断打响“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
交通发展带来“山乡巨变”
近年来,贵州高度重视“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在西南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和“组组通硬化路”目标,并依托交通发展乡村旅游,全省各地呈现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的发展景象。
“要致富,先修路”。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以农村公路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五化”建设为抓手,推行“交通修路、林业种树、水务修沟,合力打造生态旅游路”模式,大力推进村村通项目。几年间,一条条平坦的农村公路延展至田边村头,又从砂石路、水泥路升级至柏油路。乡村公路的畅通使短途乡村游成为城市居民和游客的首选,落别乡、岩脚镇、郎岱镇、牂牁江景区等地的老字号餐馆、土特产商店、小吃餐饮店等也因此受益,接待人数逐年增长。
2020年五一假期,全区共接待游客18.5万人次,旅游收入1.13亿元,按下了六枝特区旅游业复工复产的“加速键”。
交旅融合实现新突破
走进贵州,从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坝陵河大桥,到平塘县依托特大桥而建的“天空之桥”观景服务区……一座座新地标拔地而起。“十三五”期间,一批贵州桥梁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其中,2座桥梁荣获“古斯塔夫斯”金奖,2座桥梁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1座桥梁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5座桥梁获得“李春奖”。目前,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86座在中国,其中50座在贵州。世界高桥前10名中,有5座属于贵州。一座座世界级桥梁,让贵州成为“世界桥梁博物馆”,而贵州也在积极探索将桥梁等交通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贵州省是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试点工程示范创建省份。为推动交通和旅游两大行业在多个领域的高度融合和协调发展,“九州交旅宝”,一个集运游一站式游客服务平台、交旅一体化运营服务平台、交通运力资源整合调度平台、旅游交通服务监督平台、交旅融合数据资源平台五大平台于一身的交通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应运而生,成为贵州交通和旅游业智慧化、现代化、个性化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新突破。该平台充分应用新技术设计服务框架及平台,实现了全省交通和旅游数据、资源、品牌的集中展示应用,为广大用户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智慧交通+旅游”服务,真正实现方圆之间,触手可及。
该平台运营方云景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显宇表示,平台的持续建设和运营,不仅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以景区为核心的一站式交通旅游服务,更将有效促进贵州省交通旅游行业的健康、融合发展。
是公路亦是风景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贵州交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在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探索、发展过程中,贵州交通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重大突破,交通枢纽地位的日益凸显。现已建成22条省际高速公路通道、15条省际铁路通道,以超常规速度建立和完善了贵州省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使贵州从西南地理枢纽转变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十四五”期间,贵州将通过打造精品旅游风景道、鼓励普通国省道开展旅游化改造,进一步推动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以公路为轴线,以沿线人文特色、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为依托的多彩贵州风景道,使贵州成为“沿路观景、路即是景”的知名自驾旅游目的地。规划打造桥梁旅游示范区,深入开发“桥梁博物馆”独特优势,遴选一批桥梁工程,开辟交通观光项目,促进桥梁、旅游、消费融合发展,让桥梁成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此外,贵州还计划建设习水、赤水、仁怀、瓮安、黎平等县市的红色文化旅游公路。重点推进荔波喀斯特旅游风景道、铜仁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道、贵阳旅游公路环线等示范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示范工程。鼓励普通国、省道结合旅游公路建设,提升旅游交通服务质量,助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和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