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只能用“沉醉而不自知”来形容阅读时的状态。鲍尔吉·原野描写的自然并不是在记录自然本身,而是在记录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感受。他不以写作为目的,只把写作当成一种表达方式,所以他的文字中并没有掉书袋般的引用名人名言来卖弄自己,也没有阐发种种感悟好为人师地教育别人,他像是在自然星球上的小王子,每一个读者路过他的星球,如果能懂他那很好,如果只是路过也很好。这样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但是读完这本书,总觉得怅然若失,我可以通过作者丰富新奇的想象、灵动细腻的语言感受到他的童心童趣以及对自然真挚的爱意,但是我不可能像作者一样拥有同样的感情状态,只能通过文字管窥蠡测。即便如此,这本书也带给钢铁森林中的人们难得的宁静,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脚步,感受久违的文字之美、自然之美。
《大地雅歌》分为四章:大地、树木、河流、节气。《大地》一章写的是除了树木、河流、节气以外所有自然万物,如种子、化石、沙滩、黄土。第二章《树木》是本书的主要部分,鲍尔吉·原野以他独特的视角写了不同种类的树、树的不同部分、树的不同状态,让人感叹观察之细致,想象之奇特。第三章《河流》每一篇都是围绕河流而作,包含着作者的思考。第四章《节气》作者选择了11个节气,写每个节气的自然变化。4个小节合起来正是鲍尔吉·原野创作的自然之歌,他抒写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包括对自然毫不吝啬的赞美以及对人类现代文明的批判。
鲍尔吉·原野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他没有人类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自然面前他始终保持着谦卑与尊重,毫不吝惜地赞美自然,歌颂大地。他在描写大地、树木、河流的时候,不将自己的情感加在文字之中,达到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他恬静的心与悠然境界相契合,难分彼此。“大雪降下来,日日夜夜。雪幕如羊毛的门帘子被风吹起,放进来无数只羊。松针瞄准雪花但扎不到雪花,它宛如在风雪里爆炸的绿色烟火。”“琥珀好像是一块透明的黄金,或者说是一块走错方向的黄金——本该是矿物质,它却走在植物的道路上,变成化石。”“松树的土里混合了几万年的气息,腐熟的枝叶烫手,如同森林家族刚刚端上来的饭菜。”鲍尔吉·原野用孩童般纯真的眼光打量着世界万物,想象非常丰富,比喻常常出人意料,有种“无理而妙”之感。他害怕在森林里睡一觉并非害怕有坏人或野兽,而是怕有“妖怪”,原始的森林怎会没有“妖怪”?他擅长将有灵气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来摄人心魂,对颜色也有着绝对的敏感,黛青、银白、酡红、松绿等词被原野老师精准地捕捉用以描绘多彩的自然。原野老师还充分调动了所有感官来描写自然,他能听到大山的歌声,能看到时间的颜色,能描绘风的轨迹,能感知到植物的情感,他打开五感去沉浸其中,去认真感受,用心描绘。本书是行走文学系列中的一本,其实并非全部都是关于行走的,相当一部分的内容说是乡土文学更加合适,作者停下脚步,仔细地观察家乡的一花一草,风、叶、枯枝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稀松平常的东西都是他观察描写的对象,毕竟在他眼中壮丽的山川和路边的花草都是平等的,他为大地代言,为自然执笔。
鲍尔吉·原野在书中也表达了对人类现代文明的不满,既有对破坏环境的痛惜,也有对快速发展的城市与现代文明的忧叹。不是激烈的抨击,也没有犀利尖刻的批判,他把所有的情绪,不满也好,忧虑也罢,藏在幽默之中,读来依旧平和。这种幽默是钱钟书式文人的幽默,他对河流干涸、土地沙化等恶化的自然状况进行了直接的讽刺,不很辛辣却也十分巧妙,让人读过之后心中留下内疚感。城市常常作为自然的对立面而出现,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没人在乎一株小草痛不痛或是一只小虫子高不高兴的时候,原野在乎。他用自然的眼光看待自然与人类,对人造事物进行了重新解构,甚至将人类社会遇到的诸多问题归结于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原野没有给出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从字里行间也能推知一二。在本书的新书发布会上,我有幸看到了远在内蒙古的原野先生发来的视频,短短的5分钟,他依然在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依然用他赤诚的心诉说着河流、草木、大地。
《大地雅歌》是鲍尔吉·原野用心创作的自然之歌,这本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适合每天读上一篇来去除浮躁,重获宁静。 (卢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