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1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传承白茶技艺 带富一方百姓

——记福建非遗传承人杨丰和他的非遗扶贫工坊

杨丰观看茶叶的萎凋程度。隆合茶业有限公司供图

□ 本报记者 吴健芳

“据《政和县志》记载,北宋徽宗喜爱关隶县进贡的银针,将‘关隶’改为‘政和’,政和也成为中国唯一因茶得名的县……”日前,记者在中国白茶之乡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隆合茶书院见到杨丰时,他正在给慕名前来研学的游客介绍政和白茶。

杨丰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白茶制作技艺(政和)》代表性传承人,他创办的政和隆合茶书院被列入福建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示范点。近年来,依托非遗工坊这个平台,杨丰积极宣传推介政和白茶,传承白茶制作技艺,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走出了一条非遗带动脱贫致富路。

做一个有文化的茶农

政和白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末年,到了宋代,政和已成为“北苑贡茶”重要产地之一,白毫银针备受推崇。

杨丰说:“我从小就生活在茶区,推开家门就是一片翠绿的茶山。父亲是一位老茶农,孩童时代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父亲忙碌制茶的身影,茶早已融入我的骨子里。”杨丰高中毕业后就跟随林应忠师傅系统学习白茶的制作技艺,并于1993年开办了政和县鑫隆茶厂,主要经营茉莉花茶、白茶、红茶生产加工等。

一次外出考察,杨丰看到漳浦的天福茶庄、武夷山等地都是把茶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打造成为茶产业园。这让杨丰下定决心,做一个有文化的茶农,“政和的白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我要扎根下来,把白茶的文化属性点亮起来,吸引更多的人爱上政和白茶。”

2006年,杨丰成立了福建政和隆合茶业有限公司,并在武夷山开了第一个店铺“中国白茶”,向中外游客宣传推广政和白茶。2007年,杨丰参加南平市首届“凯捷杯”茶王大赛,获得政和白茶茶王的称号。“这对我是一次极大的鼓舞,让我更加有自信,一定要把白茶推广做得更好。”杨丰说。

为了让游客了解白茶文化,2015年,杨丰创办了政和隆合茶书院,下设国学堂、茶叶博物馆、茶叶审评室、样品库、茶叶加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集观光体验、科研实践、教育培训、非遗技艺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空间,是全国首家以白茶为主题的茶文化体验基地。目前,书院内藏有各类国营茶厂标准样、原箱出口茶、年份茶、外销茶逾200吨。

在隆合茶书院,沿着回形走廊,可以看到茶叶生产的全过程。书院里最有特色的当属廊桥式的萎凋(制茶工艺)车间,它是全国唯一的旱地廊桥。杨丰表示,把世界非遗的建筑工艺和自然科学相结合,既复原了白茶最传统的制作,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观光。

2020年,政和隆合茶书院(白茶制作技艺)被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示范点。杨丰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工坊平台,不断宣传推广白茶,把游客请进来,做大做强政和白茶品牌。

让白茶技艺代代传承

经过多年发展,当年的鑫隆茶厂,如今已整合发展成为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集白茶、红茶等多种茶叶生产、销售、科研,茶文化传播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目前,公司在政和县铁山镇、星溪乡、外屯乡等乡镇都建有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

杨丰坚持用最传统的工艺,即全手工制茶法制作白茶。白茶制作技艺首要环节是对白茶原料的把控。为确保茶叶品质,公司每年都请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对茶农进行茶叶栽培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培训。经统计,近三年来,公司已开办培训班7期,培训农户400多人次。

为了传承白茶制作技艺,杨丰招收学徒,开展培训。90后的魏重平是杨丰的学生,2011年来公司上班。魏重平说:“老师不仅教我制茶技艺,还常教我做人的道理。做茶的人,首先要勤快,不能因为惰性影响到茶品质。”

另外,杨丰还利用世界有机农场机会组织的志愿者报名平台吸引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的志愿者前来游学。杨丰介绍,“茶书院走廊上的所有字画都是这些年来游学志愿者们画的。一片茶叶、一杯茶,可以架起各国之间友谊的桥梁。所以我们要把茶品质做好、茶文化说好,让更多的外国人来体验茶文化。”

带领村民走致富路

近年来,隆合茶业有限公司积极推动优秀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非遗扶贫工坊这个平台精准扶贫,引导村民参与茶叶生产经营,招收贫困户进厂就业,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公司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通过“公司+科研+基地+农业合作社+农户”等帮扶形式,带动茶农增收。“我们直接与108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对贫困户所产茶叶优先收购。核定茶叶收购保护价并适当增加价格补贴等方式让贫困户受益,增加收入。据统计,这108户贫困户每年增收达30多万元。”杨丰说。

周志华是政和江上村的茶农,原来家里只有七八亩茶山,一年卖茶青(从茶园里刚采摘下来的叶子)收入只有4千元到1万元不等。“2010年,我认识了杨丰老师,他教我管理茶山。如今,我自己拥有20亩茶山,另外还帮忙收购其他茶农的茶青。今年我的纯收入已经有30多万元,没有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这都离不开杨老师的帮扶。”周志华说。

另外,公司对新入厂的贫困职工进行生产操作技能等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目前,公司招收常年用工贫困户12人,平均每人每年的工资收入达到了3.6万元。

铁山镇贫困户李振荣、范忠女夫妻俩年纪都60多岁,在农村干不了重农活,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杨丰知道后主动把他们列为扶贫帮扶对象,招收进公司从事轻便活,年工资收入达到6.4万元,成功摆脱了贫困。

公司每年还拿出资金开展捐资扶贫助学活动。2019年11月,公司专门组织义卖,所得收入2.7万元全部捐赠给铁山镇中心小学,用于扶贫助学;去年疫情期间,公司向武汉等地捐赠了价值约66万元的茶叶。

2021-01-01 ——记福建非遗传承人杨丰和他的非遗扶贫工坊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3439.html 1 传承白茶技艺 带富一方百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