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怦然
初听五店市,不禁暗自揣度,这是哪座城市?
到了晋江,高楼鳞次栉比,展露勃勃生机,一座现代化城市映入眼帘。在繁华的街市之间,有一幢幢红砖大房子,蓦地让人感到内心安宁。见惯了江南水乡的情调,突然遇见这纯真的闽南风情,恍如置身于老旧时代的街头。直到此时才知道,原来五店市是深藏在繁华闹市中的老街区。早在唐开元年间,五店市由蔡姓人家开办的五间小店发端,至明清时,已形成了集市和商旅途中的驿站。
眼前的“柳青新宅”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但在这里只能算是“新宅”了。白色花岗岩基座,红砖墙面,层次分明,凹凸有致,在阳光下愈加红艳,连同那红红的春联、灯笼,喜庆热烈气氛迎面而来。红砖都印着花纹,而青石上雕刻着各种变体的文字,像竹叶、像香炉,每块砖石都是工艺品,让人惊叹。大门的雕饰更是繁复精美,既有传统的牡丹、凤凰和梅兰竹菊图案,又有鱼虾蟹蛤等海洋元素。门两侧镌刻着家训格言,训示一代代人。赋予宅子精神内涵,融入家的精魂,用这种形式来传承,难怪一块砖瓦、一根廊柱、一副窗棂都费尽了心思。
葱茏的龙眼树下,有民居也有官宅,“天宫第”即是明代一进士的官宅。天井相隔,走廊相连,虽没有雕梁画栋,茶褐色的木头却透着奢华。山墙独具匠心,形态各异的石材、红砖、瓦砾交错叠砌,看似随心所欲,却见工艺中的雅韵。在青翠竹林的映衬下,既古朴平实,又拙中见美,形成了特有的闽南建筑风格。当地人称之为“出砖入石”,又形象地称作“金包银”“百子千孙”,通俗中蕴含吉祥,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宅中有五六百年历史的灵源万应茶,不管买不买,都可以免费品尝。抿一口,香气漫过,微苦带甘。
一扇扇浸透时光的斑驳木门,一樘樘写着故事的镂花窗子,娓娓叙说着往事,我为“朝北大厝”所折服。起初对“厝”字有陌生感,询问后才知是典型的闽南方言,大意是指居住地。大厝屋顶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川脊。跨进高高的门槛,天井摆放各式盆景花卉,满庭幽香。古色古香的陈设,一切都旧在那里,中堂上的诗画,锦衾、绣枕、箱奁……多少年过去,仍保留着原来的模样。这是一个五世同堂人家,左边房、右边房、正厅都很讲究。那把小提琴似乎正拨动爱的琴弦,男人会客谈生意,女人绣花私语,老人悠闲地躺在椅上,子孙绕膝,一幅其乐融融的闽南大家庭生活场景仿若浮现眼前。
慢悠悠地走在石板路上,锈蚀的门锁总也锁不住过往的日子。走进“庄氏家庙”,这里散发出另一种气息。庄氏一族人丁兴旺,崇文尚书,科举中榜者众多。可以看出,当年这里的人们已不再低头劳作,他们不甘心在小镇苟活,或勤奋读书、追求功名,以智慧立身;或把目光投向远方,从这里出发,到烟波浩渺的东海,下南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分赴海外经商创业,以实业富家。
穿过一条条悠长小巷,并肩毗邻的民居、宗祠、商铺、苏缨玉宅、涴然别墅……一座座古厝,错落有致,流光溢彩。
转角间,一汪碧水静静卧着,映着蓝天白云,也映着周围的绿树红墙。我驻足,沉醉于“乌大门”的庭院深深。我凝望,那马鞍墙、燕尾脊是远在他乡之人永远忘不了的根,有朝一日,他们会像骏马一样疾驰而回,又像燕子一样悄然归去。我深思,家乡江南粉墙黛瓦,是一轴水墨画;而五店市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则是一幅重彩画,同样是梦里乡愁的栖息地。
身披经年苔藓的古戏台依然年轻着,虽空无一人,但似有一曲千年的南音飘来,委婉深情,那是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心声。丝丝缕缕的声音,仿佛又转奏一曲《爱拼才会赢》,流淌出闽南人的向上与打拼。
岁月老去,乡音不改,情感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