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唐伯侬
“这是我第三次来故宫,昨天刚从贵州来北京。我很喜欢故宫文化,也很喜欢故宫文创,已经连续3年买了故宫日历。这次在展览中看到自己熟悉的知识点特别开心,觉得很有意思。”专程“飞”来看展的观众简钰兴奋地说。
11月15日是故宫“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的最后一天,深秋的北京已有阵阵寒意,午门展厅前却一早就排起了等候的长队,即便如此,人们依旧兴致不减。
“我看好了时间,零点官网一放票就抢到了,平时很喜欢逛博物馆,选择来看展是因为今年刚好赶上紫禁城建成600年,错过了可能就要再等100年了,这次展览实在太珍贵了。”观众刘女士十分珍惜这次“进宫”看展的机会。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此次展览是故宫为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和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特别策划的,分为“宫城一体”“有容乃大”“生生不息”3个部分,共记录了故宫发展历程中的18个重要时间点,涉及紫禁城营建、规划、保护等内容,各展厅的背景颜色也深度契合了主题。
明代紫禁城的“五门三朝”是什么?重檐歇山顶和庑殿顶如何区分?紫禁城的建筑群体构造是怎样结合五行的?这些问题在展览中都能找到答案。
展览第一部分“宫城一体”设置在午门的西雁翅楼,该展区整体背景为米白色,展示了1406年、1420年和1535年3个历史节点下紫禁城的营建序幕、告竣和规划布局。
琉璃凤纹滴水、琉璃塑莲花瓦件、模印方砖……一砖一瓦一木尽显紫禁城营造之讲究与精巧。“展览中我最喜欢的是这部分,展品很多,内容也比较丰富,这些文物让我看到了紫禁城的历史变化,感受到了时间的影子。”已经来故宫参观多次的杨洋说。
展览的第二部分“有容乃大”则陈列在午门的正楼展厅,通过“1655年·改建坤宁宫”“1695年·重建太和殿”等8个历史节点,展示了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期间的文物。展厅整体背景为红色,尽显紫禁城鼎盛时期的高贵与华美。
“你看,左边的是凤,右边的是狮子,它是不是跟你喜欢吃的‘脊兽冰棍’一样。”北京市民张女士正在给孩子介绍琉璃走兽。
因为“脊兽冰棍”的出现,这些原本安装在宫殿建筑屋顶檐角处的琉璃构件渐渐被大众熟知,它们不仅具有祥瑞的寓意,也是皇家权力与等级的象征。
“我对‘勤政亲贤’的匾额和左侧的对联比较感兴趣,这是雍正皇帝亲手题写的。雍正是个勤政爱民的皇帝,据说经常批阅奏折到深夜,所以才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种勤勉的态度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朋友一起来看展的马女士说。
展览不仅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梳理了紫禁城600年来的变迁,更集中展现了故宫在建筑、艺术、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成就。
“在400多件展品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之前看过高清图,这次近距离观察才发现,杯身通体施以点翠,蓝底金花、流光溢彩,不愧是清代皇家的祖传法物和重要礼器。”前来参观的彭岱说。
展厅内的貂皮金凤嵌珠宝皇后冬朝冠、符望阁南间描金银漆纱横披窗槅心等展品制作精美、技艺考究,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而《御制五体清文鉴》、灵沼轩中央八角亭栏杆等展品则彰显了紫禁城的民族融合与中西合璧,展示了故宫在文化交融过程中的开放与包容。
展览的第三部分“生生不息”陈列在东雁翅楼展厅,以寓意希望的绿色为主题背景,通过“1914年·初开紫禁城”“1949年·重整修缮队”等7个时间节点,以大量史料档案和照片呈现了昔日皇宫成为博物院后的历史。
故宫南迁、从“皇室私有”变为“全国公物”、营造学社的抢救性测绘等历史事件,展现了艰难岁月中故宫人全心呵护、保护故宫的故事。他们的可贵精神与科学态度不仅让珍贵文物得以保存,也让故宫逐渐获得“新生”。
“这些贯穿故宫历史的珍贵文物仿佛一部历史大片,让我感受到历经600年沧桑的古代文明,这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但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带团参观的北京导游龚国静说。
紫禁城的魅力,在于其承载的厚重文化在不同时代焕发的独特光彩。文化永存、风采无限,这座古老的建筑群在新时代丹宸不改,必将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