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9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广东乡村旅游

“乡约广东,醉美岭南”。近年来,广东乡村旅游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正呈现多元化、多业态蓬勃发展之势。田园风光游、森林生态游、渔岛渔村游、水果种植采摘游、科技农业游等多种乡村旅游形式风行广东省各地,乡村旅游公路、旅游驿站、乡村民俗、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乡村旅游的蓄势而发推波助澜。

广东北枕南岭,南临南海,南北通融,东西汇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在自然地理条件、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村落格局、建筑形制与外观风貌、建筑材料与工艺等各个方面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广东的传统村落以南粤古驿道和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广泛分布于粤东西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府、客家、潮汕民系村落为主,还包括少数民族村寨、侨乡村落等小众类型。全省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5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56个、中国传统村落160个、广东省传统村落186个。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许多乡村依山傍水、植物茂盛,“绿水青山”成就着广东乡村旅游的“金山银山”。

随着《广东省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行动实施方案》《文化和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乡村旅游发展装上强力引擎,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业公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遍地开花,不仅优化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镇、点),更打造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业态。与此同时,许多市县结合山地、森林、水域、地热等资源,发展森林观光、山地度假、水域休闲、温泉养生等旅游产品,将农村地区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优秀戏曲曲艺等合理有效融入乡村旅游,推动建设了一批旅游主题鲜明、旅游经济活跃、文化特色浓郁、空间品质优秀、旅游配套完善、凸显全域引领、创建工作到位、发展思路清晰的旅游风情小镇。

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全域旅游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率先颁布施行全国首个由省级层面出台的政府规章文件《广东省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印发《广东省旅游民宿建设指引》《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民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近期再次率先推出全国首个省域民宿品牌标示,统一规范使用“广东旅游民宿”标示,启用民宿管理建设系统,全力推动旅游民宿合法经营和规范管理工作。

2019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给予乡村旅游奖励奖金4000万元。截至目前,评选出首批99个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推动建设了20个旅游风情小镇,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认定了7批共计484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 与广东省林业局联合认定了100个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100条广东省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切实做好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乡村旅游“四变”工程。

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厕所建设方兴未艾,旅游助力乡村精准扶贫成效明显,南粤古驿道融合乡村旅游共同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相继涌现。

2020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业正孜孜以求,执着进取,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5.2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200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180万农民收益的既定目标。

广东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首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历史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效利用,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分步推进乡村旅游“八小工程”建设,即通过建设旅游厕所、农副产品购物商店、停车场、医疗急救点、垃圾集中收集站、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改善和提升乡村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农民、农企,开发农(渔)家乐、森林人家等乡村旅游新平台,大力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公路建设,实现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通达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落实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广东省积极在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地区的收入。河源市和平县建立楼镇彩扎项目非遗扶贫工坊,辐射带动当地十多个镇村,采取村民集体入股的模式,做大做强传统文化项目手工制作的市场份额,2019年工坊营业收入1140万元,其中村集体获得分红41万元,全村637户村民获得分红71万余元,61户贫困户获得分红37万元。韶关乳源瑶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结合瑶区妇女(绣娘)和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实际,将瑶绣服饰新产品的手工制作部分分发给绣娘,让绣娘得以在家中生产,在家中就业,生产60个类别的瑶绣产品,让瑶区妇女每人每年增收近2万元,为全县扶贫对象增加经济产值超过100万元。

在乡村旅游资源不断挖掘整合,社会各界热情参与、全力支持的大背景下,广东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仅2019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就审核推出了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其中既有番禺水乡文化游、龙门瑶乡文化采风乡村游,又有紫金革命老区乡村红色游、惠东红色文化寻根游,还有和平县古村新韵休闲游、围楼之乡文化生态游、高明乡村研学体验游、濠江滨海特色美色体验游、恩平温泉生态游、阳春喀斯特地貌特色游……林林总总,有效搅热了乡村旅游市场。

今年五一期间,刚刚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广东省旅游逐渐回暖,尤以乡村旅游升温最快,众多游客以自驾形式开展省内乡村生态游。湛江角尾乡、硇洲岛、特呈岛等地滨海风光吸引了珠三角地区、广西地区的游客慕名前来,沿海岸线乡村景点成为广大自驾游客的重要出游目的地。云浮新兴县象窝山景区、天露山景区,罗定市长岗坡渡槽,郁南县大王山森林公园等地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及融合了乡村美景与渔耕文化的云安区湾边村,成为云浮生态游、乡村游的新名片。清远英德市铁溪文化小镇、徐家庄生态旅游度假村、太和古洞有居民宿等乡村旅游点广受欢迎。

广东省各地积极配合市场复苏,策划举办各类农耕、农事、农节和乡村民俗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如荔枝旅游文化节、乐昌桃花节等,依托乡村旅游品牌节庆活动,进一步推动“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此外,针对乡村自驾旅游的特色,打造了乡村旅游后备厢工程,鼓励扶持具有岭南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食品饮料、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中医药养生补品等旅游商品的发展。推动石湾公仔、英德红茶、新会陈皮、龙门农民画、潮绣、佛山剪纸、肇庆端砚等地方手信为代表的广东乡村旅游特色商品发展。让游客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在南粤古驿道合理开发成线的基础上,利用驿道资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延伸整合古驿道周边古镇古村、景区(点)、历史遗迹、森林绿地、水系湿地等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综合打造古驿道乡村旅游带。同时,加强“环山、沿海、沿江、沿路”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风情小镇、特色村寨、景区(点)、汽车营地、绿道系统等规划建设,综合打造乡村旅游风景廊道,不断丰富广东乡村旅游线路和产品。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乡村民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和特色品牌,广东各市县乡镇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基础和浓厚人文底蕴,按照“量质并举、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富有特色”的总体思路,充分激活市场主题活力,大力培育乡村精品民宿。积极推行区域民宿品牌运营模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统一标识、统一宣传、统一推介的民宿品牌,加强区域民宿品牌形象整体营销。重点打造深圳大鹏古城、韶关丹霞山、惠州罗浮山和南昆山、梅州雁南飞、阳江海陵岛、潮州古城、增城白水寨等重点景区周边和古驿道、滨海旅游公路、环南岭生态旅游公路沿线的乡村民俗集聚区,培育“较场尾民宿小镇”“丹霞仁家”“清新人家”“万家旅舍”“潮汕人家”“龙门客栈”等区域民宿群品牌。乡村民俗所营造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执念追求,让游客记住了乡愁。

在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的工作中,旅游厕所是重要一环。截至2020年11月底,2020年广东省已完成新建及改扩建旅游厕所793座,当年完工率为99%;自“厕所革命”行动计划以来全省共完成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7479座(其中乡村旅游厕所2692座,占全省旅游厕所建设完成书的36%。乡村旅游厕所主要为乡村旅游沿线、南粤古驿道、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和历史古村落等类型厕所),率先超额完成两个三年行动计划7213座旅游厕所的建设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03%;百度地图标注厕所6893座,标注率近94%。全省呈现出建设任务总量大,任务填报超额完成,进展顺利推进等特点。

2020-12-09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728.html 1 广东乡村旅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