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诗培
近日,由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旅游学刊》编辑部、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承办,广东新蚁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
本次会议以“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为主题,围绕旅游前沿理论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剖析相关问题,探索发展路径,为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为世界旅游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在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主持的开幕式上,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朱竑表示:“我们在推动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旅游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后疫情时代,旅游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希望各位学者能够围绕旅游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全球旅游研究发出‘中国好声音’。”
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表示,希望各位学者继往开来,呈现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术成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颖如认为,本次年会众多学者共聚一堂,定能为后疫情时代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让旅游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开幕式结束后,年会进行了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其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发表了题为《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的影响及未来研究的思考》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应理性评估疫情影响,不应片面夸大旅游业损失,需认识到一时危机阻挡不了旅游业发展。疫情后,业界应重新认识旅游业的脆弱性,应以“+旅游”的方式推进旅游业供给体系建设。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作题为《旅游强国进程中的理论建构与文化自信》主旨报告,指出人民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本质规定,实践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政治要求,国际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题中之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作题为《国家公园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主旨演讲。他认为,在“两山”理念指导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国家公园旅游,应该是一种体现“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国家公园的旅游业态创新要更多地体现公益性,要具有更多科普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随后,年会开展了两场圆桌论坛。第一场圆桌论坛由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陆林主持,探讨的议题为“旅游核心价值再思考与旅游教育创新:前浪、中浪和后浪对话”,第二场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主持,探讨的议题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美好生活与城乡休闲”,众多嘉宾参与对谈。
圆桌论坛结束后,《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主持了《旅游学刊》2019年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火花奖和2019年度优秀论文表彰环节,此次评选出3篇2019年度优秀笔谈和10篇2019年度优秀论文。《旅游学刊》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吴巧红主持了2020年会优秀会议论文表彰环节,还宣布了2021年《旅游学刊》的年会承办方为华东师范大学。
另外,11月5日至6日举办了第九期国际旅游高级研修班,研修班主题为跨学科研究主题与方法,与会嘉宾分别围绕“实践中的乡村与乡村振兴”“空间、城市与阶层:时空治理内涵”“跨学科视角的旅游研究选题:理论与实证”“旅游行为实证与实验研究方法”“多层次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旅游管理研究中的应用”等主题发言,有400多名来自全国各旅游高校的学员参加研讨与学习,氛围热烈。
本次年会设有18个平行论坛,探讨的议题分别是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价值共创与旅游消费者行为、遗产与旅游、旅游经济与金融、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会展与节事、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流动与地方建构、疫情背景下的旅游安全与危机治理、旅游新技术与方法、生活质量与旅游、旅游新业态与高质量发展、旅游地理前沿与地方理论创新、研学旅行与教育旅游、中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体育休闲与健康旅游、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分论坛、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与地方形象,其中,有6个论坛包含日场和晚场两场汇报。本次年会共接收学术论文500余篇,从中筛选了330余篇进行现场汇报,并设置了点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