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采访组
打开海南省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网站,旅游资源核查补报、采集审核、分析评价、发布管理等子系统入口一目了然,访问者只需轻松点击,即可掌握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
包括海南在内的全国7个试点省市在旅游资源普查过程中,协同推进普查工作和成果应用,积极建设旅游资源云平台,为提高旅游资源保护、管理的智慧化、数字化程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依据资源普查成果,相关省份广泛开展旅游资源宣传工作,打响地方旅游品牌,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数据平台
依托技术和专业力量,各试点省市通过打造旅游资源云平台,集中管理、展示旅游资源普查流程和结果,为做好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实现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旅游资源文字描述约4.5亿字、照片约300万张、视频约1.4万部……11月中旬,“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云”平台上线,实现了全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动态化和网络化,打造了全国旅游资源普查智慧化样板工程。该平台包括资源管理和资源查询两大系统,其中,资源管理系统面向省市县三级管理者,可实现在线填报、在线审核等功能;资源查询系统面向社会公众,可实现资源搜索、资源云图谱分析、资源云数据统计、分区出图等功能。“这是四川旅游资源数据总入口、管理总枢纽和成果‘总展馆’,将为区域文旅规划、项目招商、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服务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规划指导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青海开发了集存储、查询、展示、分析等功能为一体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软件,建立了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并发布旅游资源普查成果,为后期旅游资源大数据管理奠定了基础。
海南建设了海南省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面向领导小组、专家、市县旅游资源管理人员、技术项目组成员等用户群体,提供实时联网访问功能,为海南省旅游资源动态更新、监管、保护、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建立了与全省“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和全域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的通用接口,有效实现平台对接。
加强宣传推广
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对资源保护、科学利用及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试点省市重视宣传引导工作,制定旅游资源普查宣传方案,宣传推广普查成果。
青海省利用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各市(州)文化旅游广电局官方网站、青海文化旅游杂志、青海电视台、青海日报等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报道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有效扩大了此项工作的社会认知度。
拓展宣传渠道不仅提高了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影响力,还有利于发动群众力量,挖掘更多的旅游资源。四川省充分发动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作用,多层次、多途径、多方式大力宣传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推出“天府文旅资源我推荐”“四川文旅新发现”等专题宣传活动,共收集4700余条资源线索,有利于更全面地挖掘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同时,创办了《四川文旅普查》《四川文旅普查导刊》等内部刊物和《四川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简报》等。
贵州制定了宣传工作方案,精心组织省市县各级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旅游资源普查,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宣传对重庆市发展全域旅游、加快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介绍,该市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充分报道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团队、个人和事迹,激发干劲,还积极推动了普查成果在招商引资、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应用。
助推产业发展
各试点省市利用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制定科学规划,增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力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累计普查出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82679处,新发现的资源单体共51626处。依据普查结果,贵州先后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全域山地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温泉产业发展规划》等,为全域旅游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培育了一批生态游、度假游、科普游、文化游、探险游、健康养生游、英雄足迹游等新业态,推出了一批民族文化演艺、民族美食、民族体育赛事等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建设了一批如赤水丹霞旅游区、织金洞景区、镇远古城等精品旅游景区。
浙江以文化和旅游资源应用数据库为平台,充分做好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的开发、转化、应用,实施资源动态管理,为全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管理决策提供支撑。“通过旅游资源普查,能够全面掌握全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明确资源界限、厘清资源类型、夯实资源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夯实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建武说。
“资源普查平台建设与多维度宣传平台深度融合,凝聚了线上线下宣传合力,有利于延伸旅游形象推广的传播途径,提升文化和旅游宣传热度,不断扩大当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来景区参观游览。”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石阵景区经理李树新说。
(采访组成员:白骅 陈俊成 林雯晶 陈潜 靳畅 董亮 杨竣杰 统稿:赵腾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