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为危旧古建“寻主” 为文物保护赋能

开平碉楼

稻田、池塘、竹林,一座座斑驳的碉楼散落在绿野间,是田园亦是诗意,一幢幢、一群群,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和华丽,有的只是岁月变迁后的宁静斑驳,放眼春秋寒暑,田埂、碉楼、阡陌、炊烟,四季交响。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数十座,少者一村两三座。从水口到百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还有1833座。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广东不可多得的宝贵物质财富,在此之前,中国虽然有不少世界文化遗产,但广东却还是“零”。因而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个“破天荒”,从2007年申报成功之日起,就成为广东文化领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随之而来的,以碉楼为代表的侨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

回顾十多年来碉楼的保护历程,除文物本体保护外,散落乡间的非遗资源又当如何盘活?当地政府与民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物保护之路。

作为华侨物业,这些碉楼多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建,不同的碉楼分属不同的私人业主,这些业主又大多散居海外,而且后人众多,产权复杂。为进行有效管理,当地政府首创“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模式,为申报点内的碉楼办理托管手续,先后投入上亿元经费,主动对碉楼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修复整治。

家乡环境的切实改善,也让碉楼业主备感欢欣。他们纷纷将手中的钥匙交由政府代管,有的还出款支持碉楼的维修工作,将珍贵文物、文献交由政府展览、研究。

同时,为了让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和认知碉楼、参与碉楼保护工作,开平市积极探索建立碉楼保护的长效机制,同时多渠道筹备碉楼保护资金,在原来开展碉楼托管的基础上推出碉楼“认养”的新模式,鼓励民间人士“认养”碉楼。

2010年,当地推出首批32座碉楼供社会各界人士“认养”,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开平共有24座碉楼被“认养”,428万元认养经费全部到位,相关维修工作均已完成,而首期32座碉楼的认养工作仍将继续落实执行。

申遗期间,在联合国评估专家建议下,项目申报名称从“开平碉楼”改成“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微小的改动背后,蕴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远见卓识,它意味着碉楼与村落保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乡间民居及生态环境都应纳入保护范畴。

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当地政府不仅对碉楼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缮,而且将碉楼与周围的环境统一协调起来。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环境,把环境这一因素包含在整个碉楼的修缮、保护和利用的构思之中,使开平碉楼周围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浓郁的、原汁原味的南粤山水田园风貌。如百合镇马降龙村的碉楼建筑群,周围已留下协调的自然环境:碉楼群后面是景色秀丽的百足山,前面是由鱼塘、荷花、稻田、蕉树、竹林构成的田园风光,再往前就是清澈如镜的谭江。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活的遗产”,传统农耕文化也是遗产的一部分。为保证农田不被随意开发,当地政府将田地收购,返还农民耕种,鼓励他们在农闲期间种植油菜花。每年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已成为开平一景,“碉楼油菜花节”更成为当地特色旅游品牌之一。

此外,开平市还深度挖掘“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内在价值及侨乡文化内涵,与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签订共建碉楼文化研究中心协议,并出版了系列相关书籍,还利用“碉楼保护月”“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齐心协力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而开平碉楼旅游的开发,则使得文化遗产地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居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村民也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利益,在景区开发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文物科学保护与管理,有效地解决了文物保护不善的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平这个享誉世界的“千碉之都”一定会在海内外乡亲的共同努力下谱写出辉煌的新篇章,未来的开平碉楼会依旧静立在那里,在历史与时光的交汇处熠熠生辉。

(乐婷婷)

2020-11-1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143.html 1 为危旧古建“寻主” 为文物保护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