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浅谈博物馆的线上儿童教育(上)


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加强我国博物馆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以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的学习效果。线上观展虽然无法取代线下的沉浸式观展体验,但它无疑是一种新颖的、辅助的、必要的观展方式和教育途径。


□ 沈莉


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加强我国博物馆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以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的学习效果;要求各地教育、文物部门共同携手,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本区域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库,促进与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对接,扩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博物馆线上儿童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谈一些浅见。

一、“云”端体验

在众多博物馆线上资源中,儿童教育资源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笔者和读三年级的儿子共同走进线上博物馆,在“云”端体验了不同类型的儿童教育资源。

第一类是线上导览,包括语音或视频导览。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公众号提供的语音导览服务,对各个楼层的展览和主要展品都进行了语音讲解,点击播放按钮就能宅家听展。今年因电影《八佰》而备受关注的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也在公众号推出了“自助导览”服务,只要输入语音导览目录中的数字序号,就能随时随地走近那热血的“八百壮士”,感受那悲壮的家国情怀。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公众号点击“语音讲解”,就可以进入覆盖全省多家博物馆的“讲读博物馆”资源库,除了选择“语音导览”,也可以选择“视频讲解”,跟随讲解员近距离观赏珍品,颇有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

第二类是专门针对儿童的博物馆网页。故宫博物院青少网站可能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为儿童量身定制的博物馆网站。网页以卡通漫画的方式呈现出浓郁的中国风,从色彩、内容到音乐都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孩子一下子就被“故宫大冒险之微剧场”的视频所吸引,跟随两位小学生来到故宫进行一番冒险,与神兽们并肩作战,最终使故宫重返太平。这个卡通剧融入诙谐的漫画风格和搞笑的对话,非常符合酷爱漫画的这代儿童的口味。

第三类是虚拟漫游。我们体验了“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故宫官网上感受了“全景故宫”,画面颇为震撼与逼真,但由于这些设计是面向广大社会观众的,小朋友对摆弄鼠标让实景图片缩放和旋转颇感新奇,但把玩片刻之后就放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故宫博物院青少网站上呈现的卡通故宫全景图,伴着诙谐轻松的音乐,你可以选择卡通人物作向导,进行故宫主题游。比如,可以跟随《故宫大冒险》故事里的两位小学生,与他俩探寻紫禁城建筑的秘密;也可以走近清朝的两位大臣,听他们讲述大臣成长记。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线路,全景图能清晰地呈现游览踪迹。

第四类是音频课程。南京博物院的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倾听一座博物馆》系列公益音频课程,让儿童用耳朵畅游南京博物院,了解国家宝藏和镇馆之宝。敦煌研究院推出了《神奇敦煌开讲啦!壁画里的古诗词》有声节目,以声音剧场的方式讲述古代生活大百科,在欣赏敦煌100多幅精美壁画的同时,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

第五类是视频课程。进入故宫博物院官网的“教育”板块,就能观赏《我要去故宫》10节视频微课,这套线上故宫课程能带领孩子探索紫禁城600年的奥秘;上海科技馆官网的“互动反应堆”栏目有不少科教视频,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边看边做,寓教于乐;陕西历史博物馆公众号在“教育活动”中推出了“千年古都看西安”视频课程,不仅能观看专业讲解员的实景解说,还能参与课后的有奖答题和互动活动,小朋友还有机会赢得《奇妙的博物馆之旅——节气篇》丛书一套,吸引了不少家庭的参与。

第六类是线上推文及信息。上海科技馆官网的“好奇星人”板块有大量图文并茂的科普文章,内容涵盖各类学科,能作为亲子科普阅读的有效延展;而其“教育活动”板块,针对孩子的年龄层次,推出了不同级别的线下科普课程与讲座,家长在搜索时能精准地找到适合孩子能力的公益活动。今年国庆前夕,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在公众号推出报名公告,招募12-17岁少年参加互动教育剧《四行仓库保卫战》,孩子要边看边参与演出。家长需关注线上信息才有机会抢到名额,让孩子在纪念馆“穿越时空”,与演员在互动中共同演绎那段战争风云。

第七类是线上游戏。故宫博物院青少网站提供了不少围绕故宫文博知识精心设计的线上游戏,比如,可以尝试为皇太子设计一个课表,也可以动动鼠标把太和殿上排列混乱的神兽重新归位。上海科技馆官网的“互动反应堆”游戏板块,通过手机扫码,儿童就能参与诸如“摩擦力精灵”“垃圾特工队”“鲸豚消消乐”等多款互动游戏,而要赢得游戏,儿童必须运用科学知识来闯关,这有利于激发儿童探究科学的积极性。

第八类是线上直播。今年春季,上海自然博物馆利用沃视频、虎牙等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宅家“云逛”博物馆》的实景直播系列课。今年9月6日,国家博物馆倡议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直播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博物馆积极响应,即便错过了现场直播,和孩子一起戳戳手机屏幕,也可以观看精彩的回放。

二、特点分析

综观上述几种类型,目前国内博物馆的线上儿童教育资源有以下特点。

第一,疫情使博物馆加快了云端建设与线上资源的开发。网络打破了博物馆的时空限制,突破了线下对参观人数的限制。不少博物馆利用线上技术助力儿童教育,在虚拟空间实现参观、体验、互动、娱乐、教育的目的,让博物馆走向千家万户,促进教育的公平。今年,这种线上参观和学习的形式更能满足家长和孩子渴求知识与娱乐的精神需求。

第二,线上儿童教育资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还有待提高。与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相比,博物馆线上儿童教育资源在形式上需要更丰富多样,在内容上需要更寓教于乐和生动活泼,通过培养孩子对博物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推动孩子线下走进博物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的认可不代表能吸引儿童,线上教育内容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与理解力,只有抓住了孩子的眼球,才能真正推动孩子主动走进博物馆,而不是被家长或学校“拽”进博物馆。

第三,面向儿童制作专业线上教育内容的博物馆还不多,无论是面向学校、家庭还是特殊儿童,博物馆线上教育资源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待提高。目前,不少博物馆尚未真正形成与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打造与分享教育资源的模式,比如,鲜有专门面向家庭教育与亲子参观的分年龄段的线上教育资源,也鲜有根据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助力、为学校提供线上资源的做法。

第四,线上体验已经成为博物馆参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上资源与线下观展相辅相成,共同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公众号有一个“机器人画家”板块,小朋友可以上传一张风景画或肖像画,再到馆内观看机器人作画并现场取画。这就实现了参观前与参观中的线上与线下完美融合的观展体验。

博物馆融入教育教学体系、深度“触网”是大势所趋。虽然线上观展无法取代线下的沉浸式观展体验,但它无疑是一种新颖的、辅助的、必要的观展方式和教育途径。《国家文物局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推进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今年新版的《博物馆定级评估方法》也对博物馆应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开展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社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要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拥抱后疫情时代的变革,要重视博物馆线上教育资源的建设,特别要加强对线上儿童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作者单位: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2020-11-13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065.html 1 浅谈博物馆的线上儿童教育(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