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几曾沉浮忆当年 开平碉楼背后的故事

开平,这个粤中西部的著名侨乡,一幢幢碉楼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因广东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名片而声名远播。东方传统与西方文化在这座城市碰撞融合,游走开平,即是在沉淀的历史中穿越行走。

错落有致的碉楼巍然耸立,西洋外表下浓郁的东方风情满溢而出,枕山面水,稻田开阔,一幅别开生面的乡野画卷徐徐展开,一个辛酸而又美好的开平碉楼背后百万华侨的故事娓娓道来。

明朝时期曾有“尺板不得出海”一说,中国古代的“海禁”政策长达百年。在康熙年间全面禁海之下,作为唯一留存的对外贸易口岸,广州成了古老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唯一窗口。随着传教士、海上贸易的不断涌入,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沿海地区相互碰撞,唤起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许多广东人漂洋过海到另一个世界闯一闯、搏一搏。

扬帆起航的船队缓慢驶过平静宽广的太平洋,密不透风的船舱里是一群群年轻力壮的“金山客”。据《开平乡土志》记载,当时“父携其子,兄挈其弟,几于无家无之。”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想到遍地黄金的美丽国度去淘金,期盼日后能够衣锦还乡,在故国圆梦。小孩子的歌谣年年岁岁地唱着本地人的这个梦想——“燕雀喜,贺新年;爹爹去金山赚钱,赚得金银成万两,返来起屋兼买田……”

远渡重洋,劳作于异国他乡,有数不尽的辛酸,有道不明的艰苦,有诉不完的相思,却也为数万开平青壮年男子谋得了出路。但当时旅居海外的华侨在居住国受到政策的制约,不能在异国安家立居,再加之无法割舍的故乡情怀,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的中国传统思想,故几乎人人都得回乡建立家庭,然后把女人留在家乡,复又独自漂洋过海。于是,建楼房、娶妻、买地成为本地华侨回乡要办的三件大事,建楼风一时盛行。

20世纪30年代,一座座防御功能极强的碉楼在开平大量涌现,鼎盛时期达4000余座,如今保护完整留存下来的仍有1833座。千姿百态的碉楼扎根在田园风光之中,抬眼望去无一重样。底部皆为防匪防洪设计,而上部则以古罗马廊柱、城堡式燕子窝、哥特式尖顶拱楼、巴洛克雕花等繁杂多样的装饰彰显主人身份和地位,将西洋情调与乡野风情融合。

随着返乡行为和频繁来往的家信,华侨们在外耳濡目染的西方文化悄然走进了开平。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开平碉楼成为“本土化”的典型产物,成为当时侨乡人家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思维理念转变的记录者,是中国乡村接受外来文化的成果。

碉楼外是西洋的装扮,碉楼内的华侨亦“喜番服,重西餐,讲民主”,但这穿着洋装的碉楼里层层可见的厨房暗合香火兴旺之说,墙上灰雕活灵活现地将寓意福、禄的元素揉了进去,骨子里依然是挥之不去的中国味。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大会这样评价,“它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如今古老斑驳的碉楼早已人去楼空,无数华侨家庭离多聚少的辛酸往事藏在了坚不可摧的砖瓦之下。

得益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吸引力与号召力,原来鲜为人知的开平碉楼与村落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唱响了“广东旅游看碉楼”的口号,迎来送往着八方游客,沉寂百年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又“活”过来了。

如今,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正全力以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紧紧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主线持续探索与创新,以“华侨文化、家国情怀、家风传承”三大主题深入挖掘碉楼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擦亮世界文化遗产碉楼招牌。

这曾历经风雨的建筑,如同一部恢宏的华侨史诗,记载着这片土地的兵荒马乱,昭示着曾经的富贵繁华,展现着侨乡人民百年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风骨,碉楼巍然傲立,正待游人一探风采。 (张宝桁)

2020-11-1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002.html 1 几曾沉浮忆当年 开平碉楼背后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