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佛山:做好研学旅游这篇大文章

南风古灶是佛山市禅城区最早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凭借“陶瓷活化石”和500年窑火不绝的美誉,每天游客络绎不绝,在这些游客中,总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他们在参观游览之余,还要研习传统的制陶技艺,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每逢寒暑假或节假日,研习队伍又多了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研学团体,仅在2019年,南风古灶就接待研学游客2万多人次,而且近几年以平均30%的幅度递增,研学旅游在佛山方兴未艾。

2018年,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大力推动研学旅游进校园,“岭南文化之旅”“醒狮武术体验之旅”“西憔山理学文化、书院文化、地质文化体验之旅”等一批研学旅游线路逐渐成熟。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南风古灶、南海影视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研学旅行目的地”。今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认定97家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其中,西樵山、盈香生态园、佛山植物园、三水小农街榜上有名。依托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资源和工业、制造业和历史名镇资源,佛山研学旅游大有文章可做。

一、非遗文化积淀是坚实基础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倚江筑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是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同时,佛山还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有粤剧之乡、武术之乡、陶瓷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目前佛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个,省级非遗项目48项,所有这些为佛山开展研学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众多城市名片中,佛山“世界功夫之城”的称号最为人所熟知。在《叶问》《黄飞鸿》等电影的影响下,南拳文化自佛山走向世界,成为炙手可热的研武之地。街头巷尾武馆、拳会林立,师徒相传,生生不息。民间浓厚的功夫文化氛围,丰富的武术资源深受世人青睐和仰慕,研学旅游蔚然成风。

2001年,作为广东唯一的黄飞鸿武术南狮传承基地,西樵山开启“黄飞鸿暑期夏令营”。该活动一经推出,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不少国外游客也纷纷到此虚心拜师。这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旅游以基本步法、五步拳、徒手对练等文化课程实训拉开序幕,在一招一式中领悟中国武术的精髓,在一松一弛间领会刚柔并济的武术魅力。此外,夏令营更辅以武术文化课程、岭南文化体验环节,全方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在黄飞鸿故里学习真正的黄飞鸿功夫,这个体验很特别。”来自深圳的刘嘉林是参加夏令营的初三学生,自小便迷上了电影《黄飞鸿》,能近距离领略中国功夫的魅力,让他兴奋不已。

经过十九年的发展,黄飞鸿暑期夏令营已培育了超过3000名“少年黄飞鸿”,独树一帜的文化口碑在珠三角地区广为传播。此外,西樵山推出了黄飞鸿功夫体验课堂,学习南拳功夫套路和醒狮技艺,设置观醒狮、练拳法、学狮步等环节。通过打造丰富的研学旅游产品,西樵山将“非遗文化+旅游+游学”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佛山“世界功夫之城”的招牌,将粤港澳的青少年吸引到佛山,推动游学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19年,西樵山景区接待游学游客达3.7万人次,其中接待港澳青少年约3200人次。

研学旅游擦亮了佛山“世界功夫之城”的招牌,融武术与体育竞技于一体的佛山龙舟文化也同样令人瞩目。“中国龙舟看广东,广东龙舟看佛山”,每逢端午节万人空巷观龙舟竞渡、藏在街尾的百年龙舟制作工坊、“盐步老龙”,龙舟文化蕴藏在佛山各个角落,融入佛山人的生活里。其中,南海更是传扬龙舟文化的佼佼者,当地老百姓打趣道:“在这里,连小孩儿都会在家里‘花样划龙舟’。”在浓厚的龙舟文化氛围中,南海九江龙舟训练基地将传统龙舟与竞技龙舟相结合、高端国际和本土热情相融合,通过研学课堂,打造全民参与的龙舟文化。从陆地上蹬腿划龙舟到进行基础的龙舟下水游,学员们可以亲身体验划龙舟的乐趣,开阔眼界的同时将独具地方色彩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在佛山功夫文化体系中衍生的研学活动,拉开了佛山研学旅游发展的序幕,更成为佛山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头戏。今年5月,佛山市加快建设“世界功夫之城”实施方案出台,开展“功夫进校园”,进一步推广功夫传承普及工作,让功夫沉淀为佛山的城市基因。

功夫研学游只是佛山全力打造非遗项目研学旅游的缩影,桑蚕缫丝文化、陶艺文化、美食文化等衍生的研学旅游亦在不断发展壮大。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撑起了佛山研学旅游的一片天,“旅游+教育”也让非遗文化传承“活”起来。

以南风古灶为例。2008年,南风古灶景区收购5个旧厂房,经过精心改造和运营,如今已成为佛山规模大、专业化、极具影响力的非遗文化研学基地。园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不断探索,勇于尝试,把研学旅游做出了规模和影响力。

走进南风古灶的研学课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依次排开的60个陶瓷拉坯机的庞大阵容,每逢寒暑假,这里几乎座无虚席,一派紧张欢快的学习场景。据南风古灶总经理张滢介绍,“小学生和学龄前的小朋友来此学习,我们会先让他们很直观地感受泥巴的泥性和塑形,让小朋友去摸去感受。课程会涉及土壤的结构,比如说泥巴是由什么土壤结合构成的。年纪再大一些,就会将研学课程结合到自然学科中介绍,制陶的很多细节内容也会在课程里面做详细的教学介绍。然后在老师指定的一个主题下,让小朋友自由发挥完成,有一定的指定性和开放性。”

据了解,南风古灶的研学旅游始于2014年,最初只是陶塑,拉坯等陶艺的学习与制造。随着南风古灶文化产业园区的建成,剪纸、扎染、香云纱、木版画、蔡李佛拳、双皮奶等不断融入,目前已开展了15门较为成熟的研学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授课老师,基本上都是各门类的非遗传承人。

张滢说:“很多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都在我们的产业园区设有工作室,在租金上我们会给予一定的优惠,再邀请他们作为研学课程的授课人。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没有特别严谨的教案,没有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呈现方式,甚至是各方面的教学记录都比较缺失。现在我们和广州的研学专业指导机构合作,制订教案,有教学用书、学生用书,我们也会找专家深挖,做成课件教学,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进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活化之路上,佛山市各地不断激活力、挖潜力、强动力。禅城祖庙为发扬民间艺术、传承非遗,开展“剪纸盛宴”研学活动;依托佛山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与缫丝工艺,南海丝厂建设蚕桑丝织技艺研学基地;高明打造非遗文化体验馆,策划研学教育线路……

近年来,凭借《寻味顺德》《舌尖上的中国》等影视IP的影响力与号召力,顺德擦亮了“食在凤城”的城市品牌,奠定了“美食在顺德”的地位。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推动“研学旅游入校园”,顺德百年传承的美食技艺乘着研学旅游的春风走进学校,顺德美食体验中心的厨师们拿着锅碗瓢盆到教室里为学生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美食传承课。到周末,学生们便会到顺德美食体验中心进行体验操作,30多个灶台无一空闲,烹饪教室内一派热闹景象。此外,顺德美食体验中心以卡通漫画的形式编写美食研学教材,拉近美食文化与青年人之间的距离,让其主动成为美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这项活动两年间走进了20多家中小学,为超过5000位学生传播顺德美食文化。”顺德美食体验中心的负责人陈厚霖表示,通过开展研学课程,有效地将顺德美食与市民、游客串珠成线,令美食文化焕发出别样的生机,许多小朋友临睡前都要求父母说研学课本里的故事。在“美食入校园”的潜移默化中,顺德美食文化渗透到当地人们的血液中,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此外,在美食文化与研学旅游的结合过程中,顺德美食体验中心更连续5年推出顺德美食宣传册《十二道凤味》,并将其带到江西、浙江等地进行宣传推广。传统文化活化与研学旅游对接,让其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独特而悠远的魅力。

(张俊 张宝桁)

(未完待续)

2020-11-1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2000.html 1 佛山:做好研学旅游这篇大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