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王德刚
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等方面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集中收藏、保护、展示、研究和宣传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存的场所,其类别包括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等各种类型,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涵盖了人类生活、生产和自然界发展演进的所有内容,是开展自然教育、历史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传统教育等的资源宝库。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和科学价值,利用现场展览展示、专业人员解说演示、影视和出版物宣传传播、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推送等手段,开展参观、体验、专项教育等研学和研修活动,让博物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研学旅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首先,学校和博物馆要建立研学旅行的长效互动机制。研学旅行是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把博物馆作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需要学校和博物馆之间建立常态化的互动机制,并通过机制的推动和保障,共同研发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学旅行服务流程、建立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措施体系、评估研学旅行开展的效果和成效。要使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和服务既能够充分体现博物馆特色,又符合中小学生各个成长阶段对知识的需求特点,使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和服务科学化、系统化、体验化、趣味化,把博物馆打造成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金字招牌。
其次,教育和文物主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协调、监管和评估机制。学校和博物馆分属于两个系统,分别由教育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管理,要使博物馆研学旅行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并保障实施效果,必须由两个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进行制度、规制和标准设计,并建立有效的协调、监管和评估机制,使博物馆研学旅行从产品研发和服务流程设计,到安全保障的制度建立和措施落实,都有制度来规范、有标准来衡量、有评估来检验、有监督来促进,以充分保障博物馆研学旅行开展的运行效果和运行质量。
最后,学校和博物馆、教育和文物部门之间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开展博物馆研学旅行不是单纯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单项活动,而应该是双方真正实现教学资源、教师资源、文物资源、空间资源等进行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双向互动、共建共享的过程。例如,学校教师可以深度参与博物馆收藏文物的研究、博物馆出版物的研究制作、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的研发、博物馆展陈系统设计和解说体系的建设,而博物馆专家可以走进学校课堂开展更有专业特色的学术报告,博物馆里的部分藏品也可以走进学校开展“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在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共建共享、互相促进。
总之,要充分认识博物馆资源在青少年成长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着力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深度挖掘博物馆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博物馆展陈、解说和教育手段,把博物馆建设成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