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日发表题为《体育旅游,可以多些文化味儿》的评论指出,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体育旅游的概念近年来持续走热,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相关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值得从业者注意的是,体育旅游需要做出特色,尽量避免千篇一律。
“设计出中小学校真正需要的教学项目,让中小学生喜欢运用博物馆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是必须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北京青年报》近日发表题为《“博物馆进中小学”教育效果值得期待》的评论指出,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与载体,在向公众展陈文物之余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在当今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作为文化、历史、知识的传播机构,博物馆通过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传播方式,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将文物本身承载的“精气神”有效地传递给受众,才能实现成风化人初衷。
“流于形式的国潮,没有真正从产品层面进行改变或深度融合,单靠营销噱头不会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和认可”
——《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发表题为《打造叫好又叫座的国潮产品》的评论指出,真正叫好又叫座的国潮产品,是在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找准文化与产品的结合点,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语言进行表达,绝不是文化符号的粗暴堆砌和跨界品牌的简单叠加——这样的国潮也许能够赢得一时的风头,最终却会消耗消费者的信任。
“文博场馆亮起的‘夜灯’,折射着文化服务的思路,映照着现代城市人的‘心路’”
——近日,北京市不少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博场所陆续开启了“夜间模式”。对此,《北京日报》发表评论指出,争相开办“夜市”,体现的是文博单位的担当。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愈发强烈。这就倒逼着相关单位探寻更多“打开方式”,以更好对表公众时间、对接公众需求。而当文博场所越来越“接地气”,这样那样的“奇妙夜”越来越多,“文化气”“科学味”也就能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版编辑 龚立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