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在苏州吴江品味“江村故事”

宣传画成为震泽镇众安桥村谢家路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村的文化风景

茧艺制作

村民丢弃的旧家具回收修缮后成为“村上·长漾里”乡邻中心的乡史旧物陈列

□ 本报记者 张玫 文/摄

拥有同里、黎里两个古镇型旅游景区的苏州市吴江区,位于江苏省南端,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西临太湖,北靠吴中区,被称作“吴头越尾”,是吴越文化的交汇之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吴江特色鲜明的蚕桑丝绸文化、水乡古镇文化、千年运河文化、莼鲈诗词文化、国学文化、江村富民文化。

目前,吴江区正围绕“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积极建设“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近日,记者随中国行业报协会组织的采访团探访吴江,聆听了一段段农文旅融合的“江村故事”。

“莼鲈之思”与“中国·江村”

介绍吴江,当地人总要提起吴江人张翰“莼鲈之思”的故事。西晋时,在洛阳为官的张翰因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于是辞官回乡。“莼鲈之思”已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莼鲈诗词文化也成为吴江的文化名片之一。

初见吴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沈伟荣,提过张翰后,他向记者介绍起吴江的另一位名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1935年,费孝通和新婚妻子王同惠到广西大瑶山调研遇险,痛失爱妻;在吴江开弦弓村开展缫丝产业改革的姐姐费达生把弟弟接来调养受伤的身心,费孝通养病期间在乡村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后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根据这些资料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吴江的乡村由此成为研究中国乡村经济的基地;费孝通一生26次走进江村,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诸多贡献,令吴江人念念不忘……讲述者充满深情,聆听者深受感动。

张翰、费孝通都是热爱家乡的人。随后的采访中,记者时时感受到吴江人对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的深情,尤其是在七都镇开弦弓村,名人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让乡村旅游更富文化气息。

开弦弓村村容整洁,采访团所到之处,粉墙黛瓦,房前屋后的小块空地收拾得整整齐齐,有的种着各种蔬菜,还插上了菜品标签,带孩子的游客可以教孩子对照标签辨识蔬菜;有的种着五颜六色的鲜花,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小清河两岸的人家,盛开的鲜花让漂亮的房屋显得更加美丽,透露出主人家的富足和生活情趣。一家名为“足迹”的民宿,满院花花草草,不同造型的小兔子雕塑隐没其中,充满童趣。民宿雪白的外墙上书写着:“江村在,人们就会沿着费老的足迹走进江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开弦弓村,有求知巷、富民巷、自觉巷,巷名出自费孝通的“从实求知”治学精神、“志在富民”理想抱负和“文化自觉”学术思想。

一处民居雪白的院墙上挂着“苏州市美丽庭院”的精致标牌,下方是“开弦弓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户”标牌,再下方是该户9月份的垃圾分类考核表。据介绍,该村2016年起就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一块小菜地里的“文明弄堂”宣传牌上写着:“从哪里得到的营养,应当让营养再回去发挥作用。——费孝通《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

七都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弦弓村因地理环境而得名,“江村”是费孝通给它起的“学名”,如今吴江区以“中国·江村”为品牌发展全区的乡村旅游,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蚕花娘娘”与蚕桑文化园

吴江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在盛泽镇的老街上有一座先蚕祠,每年小满,当地人都会在这里为嫘祖庆祝生日,他们称嫘祖为“蚕花娘娘”。

开弦弓村有个中国江村文化园,由费孝通江村纪念馆、费达生江村陈列馆和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组成。讲解人员告诉记者,20世纪20年代,费达生从日本留学归来,立志重振祖国的蚕丝事业。以费达生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妇女深入农村,开展合作运动,推广科学养蚕,获得了丰硕成果,为太湖地区的蚕业改良奠定了良好基础,蚕农们赞美她们是“蚕花娘娘”。1929年,费达生创建了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是中国最早的乡村工业。她早年在吴江乡村开展养蚕制丝改良工作,终生从事蚕丝教育科研事业,为我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震泽镇的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文化展厅的讲解员也特别向采访团介绍了著名蚕丝专家费达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采访团了解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蚕桑的中华蚕桑文化史。近距离观看蚕从芝麻大小到吐丝结茧,记者们非常兴奋,对着吐丝的蚕宝宝们看了又看,照片拍个不停。缫丝、制被传统手工艺展示,引得记者们纷纷动手体验。

作为体验式科普教育基地,蚕桑文化园的育蚕课堂会让小朋友了解蚕从催青孵化、蜕皮成长到吐丝结茧、破茧成蛾的一生,并教小朋友如何养育蚕宝宝,怎样理解蚕的精神。文化园里还有植物拓染、桑皮造纸、手作香囊等体验项目。在茧艺手作区,文静的茧艺老师用一双灵巧的双手,可以把一粒粒蚕茧变成一束小雏菊、一束玫瑰花或者一枚漂亮的胸针,成为美丽的“茧艺永生花”。据介绍,在拥有百亩果桑园、600亩叶桑园的蚕桑文化园里,游客还可以采桑喂蚕、品尝桑葚、野炊烧烤、团建拓展。

记者了解到,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点、长三角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国际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基地、苏州市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基地、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站……

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展开吴江旅游地图,丝绸小镇、丝博园、宋锦文化园、旗袍小镇等分布区内各处。到吴江旅游,在这些地方买买买,自然也是游客行程中的重要内容。

同行的上海记者表示,她回去后一定要推荐旗袍协会的朋友来吴江考察、组织活动。

绿色发展与乡村改造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附近是震泽省级湿地公园、众安桥村谢家路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村,它们都是长漾滩水乡田园风光带、蚕桑文化复兴带和环长漾生态景观带上的重要节点。在这里行走,给人的感觉是“村美业特农民富、水韵桑田稻花香”。

为了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吴江人以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投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不少这方面的事例。

震泽镇党委宣传委员沈国强介绍,该镇彩钢板产业具有40多年发展历史,有实体生产企业近500家。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港珠澳大桥、北京鸟巢、马尔代夫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都使用了震泽的彩钢板。由于这里的彩钢板产业脱胎于“村村冒烟、户户点火”的村级工业,一度存在用地粗放、工艺落后、产出低效等问题。为了实现绿色发展,震泽镇本着“政府引导、抱团发展、控制污染、技术升级”的总体思路,以“共享车间、分散经营”模式替代原来的“自产自销、粗放发展”模式,在淘汰散乱污,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集群式发展。

在位于长漾湖畔的平望镇庙头村“村上·长漾里”后港特色田园乡村,村口处由当地的酱缸等乡土物件和乡土植物组成的景观别具一格,接待中心“欢迎你回到新故乡的田野”的字样让人心头一热。

平望镇庙头村党总支书记沈健强介绍,“村上·长漾里”是由平望镇政府与乡旅品牌“村上”团队合作开发并运营的。目前共利用22栋房屋和周边村集体用地,引入超过15个生活方式品牌,以生活美学为产业引领乡村,活化乡村。希望通过这种运营引导田园建设的方式,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走出现代城市群近郊乡村改造的一条新路。

“村上”品牌总监吴嘉昊告诉记者,与其他乡村改造不同的是,这个项目首先花了一年的时间完成规划、定位和招商,通过确定的运营方向、业态的导入来指导整体设计及改造。业态的主理人与设计师共同商议符合他们调性和需求的改造方向,避免了建设的重复浪费。

“村上·长漾里”的建设思路是,新建部分延续传统肌理,现有老村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村口、道路均体现村庄特色,利用村里的旧砖等乡土材料改造公共活动场地、菜园等,建设手法乡土生态,融入乡愁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村上·长漾里”还依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望辣酱,以酱文化为主题,改造旧屋,建设酱作文化体验馆,并开设酱文化体验课程。此外,把村里的闲置窝棚改造为乡邻中心,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展陈本地乡土文化各种旧物,村民丢弃的旧家具回收修缮后,成为乡邻中心的乡史旧物陈列。

在开弦弓村,记者见到了另一种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空间——在原来农村礼堂基础上改建的农村文化礼堂。礼堂的外立面质朴中透露出设计者的匠心:下方是浸染了灰黑色岁月沧桑的当年的白墙、上方是具有现代气息的玻璃幕墙,中间以红色砖墙作为过渡,绿色的爬山虎攀援而上,成为最自然的点缀。礼堂里,木质结构、草编坐垫、绿植,营造出既自然生态又有设计感的阅读和演出空间。每周村里都会在这里组织文化活动,每个月这里都会有木偶昆曲表演,七都的木偶昆曲已有300年历史。

记者在开弦弓村还看到了一个花籽取用亭,免费为村民提供花籽。“以前推荐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花美化环境,不少人都觉得种菜更实惠。如今,村民们比的是谁家种的花品种多,开得漂亮。”七都镇的工作人员说。

费孝通曾说:“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吃饱穿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art,也就是艺术……这是高层次的超过一般的物质的生活,也是人类今后前进的方向。”对于游客而言,旅游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看景拍照,更高层次的旅游,应该是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感悟文化之美、陶怡心灵之美。行走在吴江的乡村,人们会得到诸多收获。

2020-10-21 张玫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7135.html 1 在苏州吴江品味“江村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