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以旅游为载体 让城市文脉源远流长

(上接10月13日5版)

旅游为古村落保护推波助澜

博物馆记录着人们的执着与追求,光荣与梦想,而城市文脉的另一种传承之径,就是对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在佛山市3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散落着众多岭南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民俗民风兴盛的古村落。青山绿水,青砖红瓦,幽幽古井,袅袅炊烟,承载着岭南人共同的乡愁,这些古村落既是维系城市价值的纽带,也是传承岭南文化的根基。

早在2014年,佛山市就启动了古村落的活化升级工作,第一批和第二批共30个古村落已于2016年初完成验收,随后启动活化的第三批也初见成效。最近出台的《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名录》显示,佛山3366个自然村落中共有142个古村落上榜。据悉,纳入名录的古村落中南海区最多,达到47个;紧跟其后的是顺德区,数量为36个;三水区和高明区的数量分别为28个和21个;禅城区共有10个入选。

目前,佛山市已完成了40个古村落的活化升级,按照“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思路,打造各村特色文化品牌,避免“千村一面”。如禅城区莲塘村的龙狮文化、南海区松塘村的翰林文化、顺德区碧江村的祠堂文化、高明区深水村的礼孝文化、三水区长岐村的长寿文化等多元文化兼容;又如禅城区紫南村打造“渔舟唱晚,陶艺紫南”、南海区百西村头村打造“六祖福地,禅修百西”、顺德区碧江村打造“碧江古祠,文乡雅集”、高明区深水村打造“礼孝深水,逸养境地”、三水区祠巷村打造“田园古村,江畔祠巷”,各色品牌竞艳。

自2017年至今,高明区相继完成了荷城街道上湾村、阮西坊的活化升级,正在推进更合镇洞心村活化升级,突出以修葺古井、古村道、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微”改造,用“绣花”功夫重现古村肌理、乡贤文明。持续巩固古村落活化成果,阮埇村、榴村(陆家)、深水村、朗锦村入选2018年“佛山十大醉美古村”,阮埇村、榴村(陆家)、上湾村、朗锦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顺德区逢简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水乡古村貌完整,自然环境优美。村内文物古迹遍布,古桥、古庙宇、古祠堂、古屋、古树众多,但因饱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之害,古村一度失去往日色彩。为了活化古村,当地政府实施分散式污水处理,兴建3座生活区污水处理池和1座工业区污水处理池,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300立方米,被污染的河流逐渐恢复“元气”。如今,逢简村遍种树木,绿树成荫,村民沿河而居,构建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展现出一派典型的珠三角水乡风情。

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朱伟指出,城市是人的城市,文化是人的文化。我们要依托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推进文化与城市融合发展,用文化涵养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和谐,建设高质量的文化导向型名城。

与其他许多城市一样,古村落的升级活化和差异化发展让旅游界看到了新的增长点,一批文化特色古村落整合资源、完善环境之后,成为备受市民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如以“千年水乡、古老桥梁、宗祠文化”为特色的顺德区逢简村,每年接待游客累计超过150万人次;“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的南海区松塘村,每年接待游客累计超过80万人次;素有“长寿村”之称的三水长岐村,通过对古村落环境再造、古建筑保护和文化环境营造,唤醒了原生态文化,引来国内收视率颇高的大型户外电视节目落地,声名鹊起之时也带来大批游客。旅游业的参与让古村落更聚人气,让乡村振兴更有看点。

几年前,一句“记住乡愁”的教诲唤醒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那一份久远的乡土记忆。这份记忆保留在故乡的土地里、保留在历史的建筑中,更跃动在至今仍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里。如今,人们通过旅游的形式再次走进古村落,看到了岁月的斑斑点点,也看到了绿水青山和城乡巨变。

乡村原色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如果说博物馆之城的打造、古村落的活化还多有各级政府的政策推动与资金支持的话,那些遍布佛山各地的村史馆、家训馆以及众多古祠堂的建设与保护,则更多是来自民间的力量。

走进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的村史馆,“仁善紫南”的气息扑面而来。十几年前,紫南村还是南庄镇有名的贫困村。2007年以来,在退伍军人、“中国好人”潘柱升的带领下,十年巨变,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美乡镇”。在紫南村史馆里,棕色是土地颜色,蓝色是天空颜色,这寓意着紫南人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也象征着紫南村既有厚重的历史,又有美好的未来。“仁善紫南”是紫南村近年着力打造的一大品牌,寓意该村在发展经济、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

除村史馆外,紫南村还建有由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书院“三馆一院”合力打造的紫南文化园2019年已跻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行列。

名列“中国百强区”第八位的顺德区村史馆建设也如火如荼,现已建成逢简村史馆、龙眼村史馆、江义村史馆、潭州村史馆等8个各具特色的村史馆,这其中尤以逢简村史馆人气最旺。该馆主要是在原有古祠堂进行重新修缮和布展,通过图文以及实物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向游客介绍逢简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展示内容分为史地沿革、家族历史、经济史话、文物建筑等主要板块,现已成为全面深入了解逢简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对外窗口。自2016年元旦期间逢简村史馆正式对外开放,便成为市民游客参观游览逢简的好去处。

据了解,佛山全市已建成村史馆101个,覆盖了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这些村史馆填补了乡村文化设施短板。村史馆是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鲜事,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土文化传承的新创举,佛山市村史馆建设在全省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此外,许多村史馆还结合周边景点串点成线,打造出多条乡村旅游线路。

在佛山乡村旅游线路中,另一个好去处是宗氏祠堂游。在这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名城里,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一间或几间祠堂,其中远近闻名的有位于顺德区具有600年历史的沙边村何氏大宗祠、龙眼村梁氏宗祠、吕氏宗祠、位于南海区海拔300多米的马氏宗祠、禅城区隆庆村陈氏宗祠、高明区龙湾村林氏大宗祠、三水区岗头村陈氏大宗祠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古祠堂迈着厚重的步伐从古走来,经过族人的修缮与保护,依旧熠熠生辉,游客络绎不绝。

在西北江交汇的佛山市三水区,古祠堂超过400座,多为独具特色的岭南广府系祠堂。白坭镇至今仍保留着50多座明清风格的祠堂,以陈氏大宗祠为代表,修护翻新后不但成为展示岭南建筑、华夏祠堂文化的窗口,而且成为白坭社会治理的典范,十多个民间协会在这里开展活动,附近群众聚集在这里打乒乓球、练书法、唱粤曲……实现了文化遗产遗址共享的目标。此外,通过“古祠堂+旅游”的模式,拓展实现旅游服务等功能,与周边景点沙围村七彩花田、创意粮仓、粮食博物馆、中社村连成白坭文创古镇旅游片区,打造出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让古祠堂成为文化IP和旅游名片。在刚刚出炉的“三水新八景”评选中,白坭文创古镇“古镇生辉”入选。

经济是现代城市的力量,景色是现代城市的形象,文化则是现代城市的灵魂。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城市。

无论是古村落还是古祠堂、村史馆,都是城市最底层的根基和文化原色,如今仍然滋养着城市的文脉肌理,让它不断发展壮大,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这也是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和广大市民群众共同的心愿与追求、责任与担当。

(张俊 乐婷婷)

2020-10-1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7017.html 1 以旅游为载体 让城市文脉源远流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