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醉美坑潘

□ 叶艳莉

如果说,有谁最记得坑潘村的历史,那就是村口的老樟树了。老樟树已800岁的高龄了,几乎与村庄的历史相始终。“欲问坑潘在何方,樵夫遥指百丈樟。”古老的大樟树已成为坑潘村的地标。

这个地标对村民来说,不仅是自然与地理意义上的,更是历史与精神意义上的。中国美院为村中的文化礼堂设计形象标识时,就使用了大樟树的形象。七八百年来,村民们围绕着大樟树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村庄的历史,从一个叫潘从制的人开始。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他从浙江温州永嘉岭头翻山越岭,来到了浙江温岭坞根镇东北部的这一方土地,从此落地生根,成为坑潘村的始祖。一条溪坑穿村而过,潘氏后人聚居于溪坑之畔,遂有“坑潘”之名。

大莱山中麓下面,坑潘溪静静地穿村而过,坑潘村就在山环水抱中,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了山谷滩地与水网结合的村落地貌,风景格外秀丽。古树、古民居、古台门、古祠堂、古庙、古井、古道散落村中,淳朴自然,有一种清水出芙蓉之美。村中老宅多用蛮石砌就,或大或小不规则的蛮石组成墙面,看似凌乱无序,实则随机赋形,有一种乱石铺街的率真奇趣,间或从石缝中探出几棵小草,或者点缀些斑驳的青苔,一股历史的陈香便扑面而来。古台门就在大樟树旁,它的主人是民国时一个叫潘梦桃的村民。坑潘村历史上盛产生姜,闻名遐迩。潘梦桃就是靠种姜发了家,渐成村中首富。于是,他把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安置于村中的古樟旁,筑屋三间,并请村中最有学问的私塾先生为台门题写了对联:“古荫蔽庐舒瑞霭,碧溪绕舍奏清音。”横批:“辉迎北极。”当那笔力遒劲的对联映入眼帘,时光仿佛凝滞了一般。

但是,时光总是不断向前的。坑潘人请来了中国美院的专家,为村庄的建设出谋划策,实现了村庄的有机更新。经过专家的巧妙点化,坑潘村面貌一新,“梦贤草堂”和文化礼堂就是其中的精彩作品。

“梦贤草堂”原是蛮石墙的老屋,专家们保留了房子最具坑潘特色的元素蛮石墙,但巧用玻璃使老屋更加通透明亮,又对内部进行了重新设计,在保留乡村原有木梁架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功能与技术要求进行装修。草堂外亦修整一新,地面铺设溪石,与蛮石墙面形成呼应,并放置石臼等老用具,旧时光便依稀重现。文化礼堂毗邻“梦贤草堂”,原是两层破败的民房,经改建后,成为小剧院式的多功能厅,一个具备听戏、表演、开讲、聚会等功用的空间,既有纯朴的乡土味,又有清新的现代感,文艺范十足。

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灰雕也被用来扮靓村庄。徜徉在坑潘村,院墙上由村中老艺人潘连忠创作的灰雕作品栩栩如生,让人目不暇接。福禄寿喜、春播秋收、二十四孝、田园生活……那些寄托着村民美好愿景、描绘着传统农耕生活、传承着中华美德、回荡着缕缕乡愁的灰雕画卷,让人回味不已。

醉美坑潘,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文友们来了,摄友们来了,画友们来了,驴友们来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山村如此多娇,教人如何不折腰!

2020-10-13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6961.html 1 醉美坑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