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北京团城演武厅观览记

演武厅


□ 刚星莎


北京团城演武厅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位于峰峦连绵、风景秀丽的香山南麓,是北京仅存的城池、殿宇、亭台、碉楼、教场混为一体的武备建筑群。团城演武厅是乾隆皇帝阅兵的场所,又是健锐营演武之地,布局别具特色,建筑宏伟壮观。

为什么要建团城演武厅?这与大小金川之役有关。大金川即今天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县,小金川即今天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小金县。大小金川位于今四川西北部大渡河上游,是内地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路,其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这里居住着羌族、藏族,十分彪悍、骁勇善战。当时清政府对这里实行土司管理制度,即任命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地方管理者,称为土司。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劫夺小金川土司泽旺﹐经清政府干预后释还。次年,莎罗奔又攻明正土司(今四川康定地区)等地。莎罗奔拥兵自重,阻断了中原地区与藏区的贸易往来,清廷屡次警告都无效果。于是,乾隆皇帝决定攻打大金川。

当时,金川防御的主要壁垒是碉楼。碉楼全部用石头垒起,高度有十几米、二十几米、三十几米,甚至更高,形状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多角形的,每层四周墙上开有竖长方形的瞭望孔,也是射击孔。碉楼里储有水和粮食,可以长期驻守。当时的人们形容,“碉楼如小城,下大巅细。有高至三四十丈者,中有数十层。每层四面,各有方孔,可施枪炮。家各有之,特高低不一耳。”碉楼之间有暗道相连,彼此相通,形成碉楼防御体系。“攻一碉难于克一城。”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派张广泗任川陕总督,征伐莎罗奔。莎罗奔凭借碉楼严密防备,张广泗束手无策。他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中,专门讲到碉楼的易守难攻,种种攻法均不得奏效。在这种情况下,次年4月,乾隆皇帝又命大学士、军机大臣、果毅公讷亲为经略,前往增援,但仍攻不下碉楼,清军大败。同年12月﹐乾隆皇帝以贻误军机罪斩张广泗,讷亲亦被赐死,改用大学士傅恒为统帅。

面对如此难攻的碉楼,乾隆皇帝决定从北京八旗军中选拔优秀者,组成云梯兵,专门针对金川碉楼进行训练。乾隆十三年(1748年),300名精锐士兵开始训练,但远远不能满足征讨金川的需要,不久,云梯兵扩军至1000人,后增加到3000人。

为了进行操练,乾隆皇帝下令在北京香山脚下建了一座演武厅,在演武场上专门修建了碉楼,以供士兵演练攻占之用,同时在演武场上修建了一个城池称团城,以供视察检阅部队之用。所以此处称团城演武厅。

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军成功劝降莎罗奔,第一次金川战役结束,没有用上云梯兵。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二次金川战役爆发,这一次,乾隆皇帝派遣云梯兵上阵,攻下许多碉楼,并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取得战役的胜利。

在第一次大小金川战役结束后,乾隆皇帝即下诏,命将云梯兵改编为健锐营。健锐营也是八旗军的特种部队。大小金川战役胜利后,乾隆皇帝看到了这支精锐部队的价值,决定保留这支部队。

团城演武厅是健锐营的核心。健锐营总人数为3000人,实行八旗军建制,依照八旗建制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健锐营设掌印大臣,人数不定,由在京的王公大臣担任。掌印大臣之下设翼长两名,分掌左右两翼。翼长下设参领八名,掌管各旗。旗内设前锋校十余名,其作用类似现代军队中的排长,是最低级别的军官。健锐营士兵称前锋,除了前锋还有委前锋,相当于后备军。在正规军之外,旗内少年还会组成养育兵,超过一定年龄的健锐营子弟经过选拔可以加入养育兵,成年后的养育兵可以应考委前锋,成为健锐营的正式士兵。

健锐营驻地有如鸟儿的两翼,由静宜园(今香山公园)宫门两侧向东北、向南延伸。香山东北的山麓驻扎左翼健锐营,香山南侧山麓驻扎右翼健锐营。这种布局随着山峦的走向,如同凤凰的双翼伸展开,左边四旗、右边四旗则建在随山冈起伏的自然地貌上。健锐营实行亦兵亦农,驻地既是营房也是农场,还办有子弟学校。《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西山的故居就在正白旗驻地,位于今天的北京植物园内。而团城演武厅则位于静宜园前,处在中心位置。

健锐营日常除训练外,还担任静宜园、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守卫。皇帝出巡,则派官兵随扈,巡逻行营。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添设火班,专掌宫内及圆明园的救火事宜。健锐营还设有船营,是清军中的水师,这支水上部队每年都会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为皇室和大臣们表演水战技术。

健锐营在多次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爆发大小和卓之乱,清军前往镇压,履攻不克,乾隆皇帝遂下令派出健锐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健锐营以寡敌众,击退了5000多名敌军的围攻,最终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作为关键之役的首功部队,健锐营受到乾隆皇帝嘉奖。

比如,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王朝侵犯云南边境九龙江,清政府下令云贵总督刘藻等迎击,军事进展不利。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改派健锐营总理大臣明瑞为云贵总督,遣健锐营入滇,两年后,缅王乞降。

又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福建驻军奉命渡海镇压,但数月之间徒有伤亡,军事上毫无进展。不久,乾隆皇帝下诏派出健锐营。健锐营于当年11月抵达台湾,次年正月即平定林爽文起义军,一个月后又平定庄大田起义军,在两个月内彻底平定台湾天地会起义,受到乾隆皇帝嘉奖。

再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尼泊尔的廓尔喀人进兵西藏,一度攻至日喀则一线。次年,健锐营奉命前往迎敌,军队自青海入藏,六战六捷,同年8月班师回京,受到乾隆皇帝嘉奖。

当然,健锐营作战也有败绩。比如,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健锐营作为京畿守卫部队的精锐之师参与京师保卫战,伤亡惨重,最终惨败。健锐营正白旗全体官兵除一名前锋外全部阵亡。再如,同治年间,健锐营被调往江南参与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斗,在整个战争中,健锐营不复当年之勇,仅有一成左右官兵活着返回北京。又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健锐营官兵奉命进城增援守军,在地安门与进城的八国联军展开激战,伤亡惨重,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八国联军的进城,为慈禧太后的逃亡争取了时间,这是健锐营最后一次执行战斗任务。辛亥革命后,健锐营作为军事单位彻底消失。

团城演武厅是健锐营的标志。皇帝在这里检阅部队,在这里奖赏将士,在这里观看新的武器,在这里演练新的战法。乾隆皇帝一生来过团城演武厅21次,嘉庆皇帝来过15次,道光皇帝来过4次,随着国力衰落,以后的皇帝没来过这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到团城演武厅阅兵后,写下《御制阅武诗》:

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

聚处无他诱,勤操自致精。

一时看斫阵,异日待干城。

亦已收明效,西师颇著名。

团城演武厅现存主要建筑有团城、演武场、碑亭等。

团城是一座圆形城墙围成的城池,东西直径51.2米,南北直径40米。城墙高11米、宽5米、周长仅190米,围成一个1800平方米的圆形空场。城墙上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城门有拱形门洞,供人出入,南北城门门洞上方各有汉白玉门额一块,南城门门额书“威宣壁垒”,北城门门额书“志喻金汤”,均为乾隆皇帝御书。南北城门之上建有绿瓦重檐歇山屋顶的城楼,南侧城楼5开间,为皇帝阅兵时大臣休息之处,北侧城楼3开间,楼内有一座巨大的卧碑,碑文为乾隆皇帝御撰《御制实胜寺后记》,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题刻,记述了健锐营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团城南城门外为演武场,演武场西侧建有一座碉楼,是当时为演练攻占碉楼所建。东侧当时建有跑马皇城,在演练时,骑兵在跑马皇城中待命,命令一下,骑兵从中冲出,进行马上演练,有的进行骑射,包括骑马射箭和射枪;有的进行马术训练,包括马背倒立、镫里藏身、左右跨马等。

现在,演武场上还有一座碑亭,内有石碑,上刻《乾隆御制实胜寺碑记》,又称《实胜碑前记》,与团城北城楼上《实胜碑后记》相对照。《实胜碑后记》记载的是健锐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功绩,《实胜碑前记》记载的是健锐营在第一次大小金川战役中的功绩。碑文中讲到这次大小金川战役:“去岁夏,视师金川者,久而弗告其功,且苦酋之恃其碉也……则命于西山之麓设为石碉也者,而简伙飞之士以习之,未逾月,得精其技者二千人,更命大学士忠勇公傅恒为经略,统之以行,且厚集诸路之师,期必济厥事……酋长畏威怀德,厥角请命。”同时又讲了健锐营的成立始末:“夫已习之艺不可废,已奏之绩不可忘。于是合成功之旅,立为健锐云梯营。”

此外,在香山山麓留有许多健锐营的遗迹。比如,当时健锐营各旗驻地为训练用,都建有碉楼,是由大小金川之战俘获的藏族俘虏依照四川羌、藏族聚居地的碉楼建筑的,当时香山地区共有碉楼68座,其中三层碉楼42座、四层碉楼24座、五层碉楼2座,高度约在10到15米之间,现仅遗剩11座。比如,当时,健锐营盖有9000多间房子,现有许多房子保留下来,曹雪芹故居就是当时健锐营正白旗的房子之一。

团城演武厅,刻印着清朝盛世的军威,也展示着传统建筑的风采。

2020-10-13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6959.html 1 北京团城演武厅观览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