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效忠 韩丹妮 黄俊 李远峰
初秋,树叶渐黄。黄山黟县的村民们忙着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把南瓜、辣椒、玉米等农作物般出来晒干,构成了五色斑斓的“晒秋”景观。与此同时,书香墨韵、徽派装饰的民宿也是一派忙碌景象,这些特色民宿已成为黟县乡村旅游接待的主要力量。
从无到有的发展之路
这几天,南屏村晴园民宿的主人舒晴格外忙碌,接收订单、为游客安排路线、准备各种徽式菜品,“不管是宿身、宿心还是宿神,民宿要有自己的定位和服务理念,才能留住游客。”她对民宿的经营有自己的领悟。
黟县是全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旅游强县、千年古县”的名片,有西递、宏村、关麓村、南屏村、屏山村、卢村为代表的6个历史文化名村,44处传统村落,古民居3900余幢,为民宿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
黟县民宿从90年代萌芽,经历了村民开办农家乐、文化人个性化改造和资本推动高端发展三个阶段。
1985年,黟县正式打出旅游的旗号成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领导组,并在之后的四、五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领头羊,正式发展旅游。紧接着,关麓、南屏、屏山等古村落也相继开放,旅游业成为黟县的重要支柱产业,2019年,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占GDP的52%。
舒晴是2009年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开办民宿的,她介绍,那时的黟县虽然还是以村民开办的农家乐居多,但“猪栏酒吧”“南薰绣楼民宿”等第一代高端民宿已开始出现,他们以“西递、宏村”等历史文化名村为底蕴设计自己的民宿,融合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进程中,黟县成为国内最早引进全国知名企业进行古村旅游开发、引进世界顶级旅游度假酒店走进乡村的县城之一。黟县还通过成立“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采用全新的体制、机制对全县旅游进行改革,有效促进了民宿行业发展。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宏村、西递、塔川、碧山、龙江、南屏、美溪、柯村8个民宿集群。全县注册登记的住宿业单位有1149家,其中民宿889家。
从优到融的创新之路
黟县民宿发展的载体是古民居,因此保护好古民居尤为重要,要做到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为此,黟县成立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黟县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专用于遗产地保护、利用。
黟县率先提出“古村落+新民宿”双轮驱动创新发展模式,即古村落与民宿同步发展。“新民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就是古村落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而发展“新民宿”可使古村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二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
古村落以“民宿+”为主要发展模式,重点包括民宿与休闲农业、摄影写生、互联网、户外运动、深度体验、研学游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其中“民宿+互联网”“民宿+休闲农业”“民宿+户外运动”发展模式日渐成熟。互联网方面,线上消费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消费模式,逐步形成互联网线上平台化管理、线上处理预订,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会员制服务;休闲农业方面,黟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出台《黟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创建了五黑区域品牌,扩大“五黑”特色产业种养规模,建成香榧产业园、黑茶博物馆等项目,以“五黑”产品为推介物,部分民宿已打造成农业体验型民宿;户外运动发展方面,借助多项知名体育赛事,沿线部分民宿发展成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型民宿。
“民宿行业作为集文化、住宿、休闲、康养等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业态,反映了当地旅游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要整合好民宿资源,展示好这个对外平台,促进民宿业健康持续发展。”黟县文旅体局局长程丹表示。在民宿的发展过程中,县里成立了民宿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民宿发展过程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及管理过程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成立民宿协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协调服务作用,为民宿管理人才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建立民宿违法经营查处联动机制,明确法律责任。
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促进了民宿业的良性发展,2019年黟县民宿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近3900个,间接带动2万人就业,累计接待过夜游客200万人次,民宿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