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婷婷
近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分会场暨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在淮安里运河畔举办,汇聚了来自八省(市)30个设区市的110余项非遗项目。大会既是对运河沿线城市多彩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江苏以非遗文化为抓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具体实践。
多彩非遗
9月5日晚,本届大运河博览会非遗展进行了一场时尚服饰灯光秀,模特们展示了汉服、旗袍、现代连衣裙等,这些服饰是运用苏绣、云锦、蓝印花等江苏省非遗染织绣技艺制作而成的,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前去观看。
本次非遗展分为运河精魂、雕刻塑造、编剪刻绘、纺染织绣、运河百艺、文化创意、旅游推介、美食品鉴、互动体验等板块,110余项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有秦淮灯彩、天津泥人张、浙江乐清黄杨木雕等,让人目不暇接。
淮安市民鲁红说:“我女儿属猪,乐清黄杨木雕的这个小猪雕刻很精致,就买了。”
非遗展还成了传统文化大讲堂。“民间传说我们淮安烙铁画起源于东汉时期,主要是在一些木质家具上烙出画。现在结合游客喜好,我们在小葫芦上烙上姓氏、属相等花纹图案……”淮安烙铁画非遗第四代传人徐迎成边忙边和游客聊天。
年过8旬的金湖剪纸非遗传承人陆功勋树起了“现场教你学剪纸”的小牌子,他说,“小朋友特别喜欢,有个孩子昨天晚上没有学够,今天又让妈妈带着来学习。”
连续逛了两天展览的摄影爱好者张开厂说,“同样是剪纸,我们淮安剪纸比较粗放,扬州剪纸就精细一些,色彩也多一些。”
据统计,短短3天时间里,非遗展吸引游客近35万人次,非遗展线上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达1412万人次。非遗展举办期间,非遗相关产品总销售额约383万元。
除了在大运河博览会开设非遗展,江苏还通过开展“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 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征集等活动,让运河沿线非遗走进大众视野。
合力传承
“过去只有过年期间才能看到秦淮灯彩,现在我们要让百姓365天都能看到。”秦淮灯彩国家级传承人顾业亮表示,自己要努力做到守正创新,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我们做一些小的传统荷花灯、兔子灯,加上透明圆形亚克力外壳,灯彩里放上电子灯,孩子们可以拿在手上玩,也可以挂在脖子上做装饰,很受欢迎。”
浙江乐清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方江鸿表示,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可以通过做一些木雕类旅游产品,让大家认识黄杨木雕。“现在我们的工作室也有一批90后,希望他们为乐清黄杨木雕带来新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扬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吴晓平表示,展览期间,不少游客表示,扬州刺绣作品很精美,值得收藏。这令她对绣品创作有了新思考。她说:“以前总觉得非遗传承人应该努力做传世作品,现在我认为,可以多做一些适合大众需求、价格在百元左右的实用品,比如宫扇、小摆件,便于游客把扬州刺绣工艺品带回家。”
非遗传承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现运河文化和非遗风采,各有关企业主体、政府部门也在大力推进非遗传承发展。
淮安光大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吴全说,“现阶段,我们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让本地孩子先游淮安、了解淮安、了解运河文化。”为此,他们于2019年与淮安开明中学合作,实验性地开设淮安运河文化课程。每周六上午,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各个遗产点进行学习,然后用于实际教学,在语文课上创作一首运河诗,在物理课上研究古代船闸应用的物理原理,音乐课上学唱《运河谣》……
丰富有趣的课程,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有的孩子在文章里写到,小时候与父母去过很多地方,但通过课程,他发现最美的还是家乡。”吴全表示。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王贻文介绍,展览期间,淮安还专门举办了“赏非遗、品美食、游淮安”主题游,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家旅行商参与非遗展,举办了一场淮安旅游专场推介会,集中推介了淮安旅游线路和景区点,助力淮安打造“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
促进发展
“大家或许知道淮安府署与大运河有关,却不知道这里还是‘窦娥冤’故事的发生地;知道淮安有个吴承恩故居,却不知道景区里放置的吴承恩象是中国唯一的名人真身像。”吴全说,沉下心去,会发现很多了不起的东西就在身边。
与秦淮灯彩、扬州刺绣、苏绣这些知名度高的非遗项目一样,大家常用的一得阁墨汁、唤起儿时记忆的虎头鞋、很多年轻人爱穿的汉服,以及餐桌上常见的镇江肴肉等,都是有着百年传承的非遗。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帮助百姓发掘身边的文化,江苏正在行动。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大工程,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设立了首期规模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完成《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
今年,《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正式实施。江苏还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明确指出要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重点建设区建设为牵引,开发以运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支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创设一批可作为非遗体验场所和旅游目的地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3月下旬,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启动《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5月,江苏发行了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期限10年,规模23.34亿元。
淮安出台了《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了洪泽湖大堤、板闸遗址公园等多个运河遗产保护工程和白马湖生态修复、里运河文化长廊等多个项目,开展淮安·大运河文化季系列活动,挖掘整理了一批大运河史料;无锡组织编制《无锡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设立首期4亿元的无锡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积极推进阖闾城考古遗址公园等一系列大运河重大项目和工程;扬州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运河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江苏省内上下齐心,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为奔流千年的大运河谱写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