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2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万灵思先贤

□ 沈治鹏

万灵古镇位于重庆荣昌城区东北10公里处。古镇山环水绕,青青浅丘如波。一溪碧水向南流,两岸翠绿舞婆娑。明代大荣桥线条明朗,马踏人踩留下的深深凹槽,盛满了迎来送往的沧桑世事。质朴的平板石桥,像浣纱女抛洗的夏布,又像为客人铺起的迎宾地毯,把远方来客迎进日月门。

穿过窄窄的烟雨巷,一溜明清建筑扑面而来,赵氏宗祠、湖广会馆、十八梯、小姐绣楼、尔雅书院、巨型水车、抗战船闸,令人目不暇接。

古镇民风淳朴。闻不到商战滚滚的硝烟,听不到花里胡哨的音响,看不到令人尴尬的邀客。原住民悠然生活在祖屋,简约的重庆话温婉敦厚。信步古街,或走近三三两两闲谈的老人,或慢享嬉戏的孩子把你拽回无忧的童年,或欣赏手脚麻利的阿婆坐在门口娴熟绩着麻线。凝视岁月浸润的石板,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座老屋,悄然被放逐到遥远的过去,任时光在身边流淌。这时,偶尔飘来一两声“艾粑”“猪儿粑”“黄凉粉”的吆喝声,像穿越了几百年那样悠远,在你耳畔萦绕、缠绵。

万灵在南宋时已商贾云集、舟楫穿梭,成为濑溪河上游繁华的码头。兵荒马乱后,湖广填四川,古镇走向鼎盛。跋山涉水的客家人在此歇脚,或南下川南,或西入川西。湖广移民越聚越多,同乡集会愈加频繁,湖广会馆应运而生。明朝时,喻氏、赵氏几兄弟怀揣梦想,筚路蓝缕,见小镇民风淳朴,广野田地肥沃,决心扎下根来,辛勤耕种,抚育子孙。天道酬勤,喻氏、赵氏在濑溪河畔开枝散叶,后来成为当地两大望族。

真正了解万灵,是近10年的事。2010年,万灵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无意间走出深宅大院的闺秀,虽素面朝天,仍引来八方游客争睹她的芳容。因工作之故,我陪慕名而来的客人难计其数。频频听导游讲解,不时问当地掌故,对古镇的历史渐渐变得清晰、敬重起来。遇有亲朋好友游览,我也“东施效颦”,装出一副资深导游模样,居然不时赢得捧场式喝彩。

前几年知晓尔雅书院主人喻茂坚的故事后,汗颜与羞愧令我无地自容。汗颜的是自己太浅薄,羞愧的是自诩为老荣昌却对这位家乡先贤一无所知。

明正德六年(1511年),喻茂坚中进士,授安徽铜陵知县,后历任陕西巡按、刑部侍郎等职,官至刑部尚书。38年仕途,几多宦海沉浮,他不改体恤民情、刚直不阿、清廉有为的秉性。任浙江临海知县时,他力革当地溺死女婴的陋习,拯救女婴数以万计,存活女婴皆被称作“喻女”;内阁首辅夏言被陷害时,他挺身对世宗宠信的奸臣严嵩说不;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有功而无赏,他力排众议,上疏奏明,最后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任应天巡抚总督漕运时,他精打细算,管理有方,结余修漕白银十几万两,不仅力辞不取,还附上俸禄,代纳庐、凤、淮、扬四府水患灾民所欠税银十八万两。

居庙堂之高,叹奸佞当道,恨回天无力,“天下清官”喻茂坚75岁时毅然辞官还乡。处江湖之远,不失赤子之心,家国情怀依旧。耄耋之年决心“以诗书课后生”,为国家育人才,虽垂垂老矣仍孜孜以求,在乡邻资助下,实现了创办尔雅书院的夙愿。

喻茂坚把“衍祖宗一脉真传,克忠克孝;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列为家训,将自己精忠报国、为人为学的理念代代相传。优良的家规家训哺育出无数优秀的喻氏族人,明清两朝就有322人取得功名。喻思恂不畏强权弹劾魏忠贤,喻思慥秉公主审魏忠贤同党,两位曾孙的赤胆与喻茂坚的品德相映生辉,光耀青史。

无数个月明之夜,城市的喧嚣总把我拖入万灵大荣寨。踯躅在静谧的老街,沉浸在先贤的世界,念天地之悠悠,唯慎终而追远。驻足庄重的尔雅书院,隐隐中有“克忠克孝”的声音萦回。凝视至简的大荣桥,天光水月映青山,仿佛能看见喻大人行吟笃行的背影。想聆听教诲,又不敢贸然打扰,只能伫立桥头,仰望浩瀚深邃的星空,俯瞰白银滩皎洁的浪花,恭听大荣桥上轻盈的脚步声。

空谷足音,回响在皓月清辉的万灵,飘荡在濑溪河上空。

2020-09-22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794.html 1 万灵思先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