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8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泛舟花兰墩

□ 唐红生

秋凉渐起,总想出去走走。赤山湖虽去过多次,但每次都有初相见的感觉。这不,又想去了。

赤山湖是秦淮河的源头之一,曾孕育了风情万千的十里秦淮。经过数年退渔还湖工程的实施,赤山湖的生态得到了涵养,展露出迷人的风姿,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和全国水利风景区。

一进大门,一簇簇蒲苇茂密,银白色的穗花在风中起舞,浓烈了秋意。不久便拐进一片水域,到了花兰墩。墩是土堆的意思,赤山湖片区是圩区,过去经常洪水泛滥,百姓为了避洪,便迁居到地势稍高的“墩墩”上。此处曾是一片高地,形如菜篮子,遂取名“花篮墩”,因“篮”与“兰”同音,便改为“花兰墩”。

木槿花摇曳多姿,高高的柿树上叶片稀疏,红红的柿子缀满枝头。花兰墩以荷为主题,盛夏时节,我曾来过,千亩荷塘的盛景仍萦绕脑海。此时花已凋零,结成的莲蓬几近枯萎。叶由绿而黄,由黄而黑,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景,似一场盛宴曲终人散。荷塘如洗净铅华的女子般安静,只在风过后,才沙沙作响。

在城里生活久了,早已忘记农时。见有人在采菱,才想起已到“秋风起,菱角香”的时节。顿时兴起,乘上一叶小舟,悠悠前行。

“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蓝天,朵朵白云似落在湖中,水草蕴含着清香。菱叶不像荷叶任性张扬,一抹抹翠色围着菱茎周围,生出许多带齿的叶片,形成一只圆盘,平贴在水面,宛如养在水中的一株株蔬菜,清幽娴静,委婉安逸。

随手提起一菱盘,丝丝根须水淋淋的,躲藏于叶下的几颗菱角露出,轻轻一掐,就被采下。这是四角菱,颜色青绿,角上有尖尖的针,因其形状极像牛头,故又称“牛头菱角”。菱是嫩的,禁不住剥开,菱仁莹白如玉。放进嘴里细嚼,脆生生、甜滋滋、凉津津的,清香甘醇,那份久违的儿时记忆被唤起。

记忆中,村中的菱塘散落在田头,茭白、浮萍、水葫芦、水花生之类也占领着田地,蜻蜓、蝴蝶、青蛙在其间尽情地嬉戏。当菱角还在开着小花时,小孩子们就折一根竹枝拨来两三片菱盘翻起,看有无结菱角。等有菱角时,岸边基本没什么可采了。于是,想着法子,用绳子扣上小石头扔向远处,运气好时能拖来长长的一串。中秋节前后,大人们划着木腰盆采菱,这需要技术,讲究的是身体平衡。我们小孩一般不敢划,只得在岸上看。有胆大的伙伴,仗着自己会水偏要去划,结果盆要么原地打转,要么来个底朝天,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偶尔大人们挑一些嫩的用力抛向岸上,给我们解解馋。采菱角时,要把菱叶翻过来,因此老家又称“翻菱角”。

“菱荇中间开一路,晓来谁过采菱船。”那边也许是一对恋人,在密密的菱秧中划开一条窄窄的水路。“哎哟,好大的菱角!”女子银铃般的嗓音一下子惊起几只白鹭,扑啦啦地飞走了。“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俩人你一句我一句唱起了《采红菱》,歌声婉转悠扬,在湖面荡漾开去。

差不多采了好几斤菱角,平时不干农活,倒有点累,便悠闲地划着船四处观望。长廊曲折,亭台曼妙,草色的屋面与菖蒲苍苍、芦花飞雪相映。眼前的两只野鸭在逗趣,一只扎个猛子,到远处才上来;另一只见状也迅速下潜,追赶而去,水莲蕉丛中又游出几只野鸭参与嬉闹。由于自然环境的持续改善,这里已成为南京周边最大的候鸟栖息地之一,每年越冬鸟类近300种。

夕阳西下,落在赤山之巅,勾勒出秀美山形,也把拱桥的桥孔画得溜圆。阳光透过杉林,显出亭亭玉立的树影,染红了杉叶,也映红了湖面。身披晚霞,满载收获靠岸,又回味起鲜嫩清甜的菱角滋味。这味中分明带有花兰墩一汪碧水清香,蕴含着赤山湖无限温情。

2020-09-18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729.html 1 泛舟花兰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