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劲松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上,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介绍了中国旅游行业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复业的经验,同时呼吁各国深化合作、分享经验,共促旅游业繁荣发展。
作为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举办的四场高峰论坛之一,大会以“重启旅游,再创繁荣”为主题,既展现了全球旅游行业联合起来共克时艰的坚定决心,又有利于集中全球智慧、经验、力量,促进旅游业恢复、振兴和繁荣。
当前,全球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各国仍面临着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的艰巨任务。旅游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许多国家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此关键时期更被视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此背景下,处于抗疫不同阶段、具备不同条件的国家和地区间适时开展更为有效的国际旅游业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在理念、方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着更多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以国际旅游组织为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早在4月就发布了一份行动指南,帮助全球旅游业以安全、无缝和负责任的方式重启。该组织强调,在条件允许时尽快取消旅行限制,促进签证便利化,增强营销和消费者信心,以加快恢复发展。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在与成员国以及国际机场协会、国际邮轮协会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等机构密切协商后发布《安全旅行协议》,提出升级行业防疫措施,采用全球健康与安全协议,实施快速核酸检测和跟踪策略,呼吁各国政府、企业和组织深度合作等一揽子建议。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统筹旅游业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全力帮助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渡过难关,采取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导游劳动权益保护,出台资金支持、金融政策、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积极稳妥恢复旅游经营活动,坚持分区分级原则,发布工作指南、推出预约服务、限制景区流量、倡导错峰出行,稳步推进旅游景区恢复开放、旅游饭店恢复营业、旅行社恢复运行。谋划推动疫后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加大对各类旅游景区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既有效防止了疫情经由旅游活动传播扩散,又推动了旅游行业恢复发展,呈现了积极向好的态势。这既是中国的经验,也是世界的经验,完全可以在更多平台、机制和场合,在抗疫协同、困难扶助和旅游业重启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需要在跨境旅游交流合作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将之视为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的具体尝试。充分发挥我国旅游市场规模优势和产业体系整合优势,将之转化为参与国际旅游交流合作新动能,在稳步释放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的同时,引导和推动全球旅游业交流与合作。
在此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发挥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组织、上合组织等现有重要国际合作机制作用,在这些机制框架下积极呼吁各国和地区努力减少制约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的“边境上”和“边境后”壁垒,推动跨境旅游交流与合作的互联互通。在跨境旅游人员交流上推动国际社会构建“跨境旅游安全区”,推动相关国家或地区积极谨慎地探索小范围的跨境安全区旅游。通过综合评估疫情防控阶段和形势、安全保障能力、客源产出能力和产业接待能力等关键因素,构建严密的防控体系和完善的预案,逐步开展可控可调可扩展的跨境旅游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应用是保障疫情防控和旅游业复工复产的重要方面,有利于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消除“数字鸿沟”。因此,需要呼吁国际社会更多地鼓励以5G技术为核心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相关方的技术协调,消除扩大5G技术应用的障碍,在将跨境安全和健康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的同时,尽可能地保障跨境旅游的便利性。同时也要鼓励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支撑下的旅游新模式探索,明确涵盖5G、虚拟现实和区块链在内的旅游领域技术创新提升方向,建设基于柔性智能的旅游供应链体系,推动酒店、旅游服务等产业自动化、智能化和无接触改造。
总之,当下世界旅游交流与合作,既要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又要通过双方乃至多方的跨境旅游人员交流坚定和传递信心,交流经验,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市场主体和游客等各方都需要努力,既呼吁各国各地区政府加强对旅游业的重视和关注,在顶层设计、氛围营造和营商环境改善上发力,也需要市场主体自立自强,主动作为,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造新市场,还要呼吁旅游者保持信心,因为旅游者是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