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8日
第02版:旅游报02版

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新体验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观察

□ 本报记者 王菀 文/摄

戴上VR眼镜体验在北京中关村欢乐骑行,打开专用APP扫描图片查看境外旅游目的地视频介绍,在5G新阅读场景下“赏”全景图书……连日来,正在北京举办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持续释放“科技+”魅力,而科技与文化、旅游的结合让不少参观者有了全新体验。

国家会议中心一层,在服贸会综合展区旅游服务版块,外形似帆船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展位引人注目。展位中心的城市会员陈列墙上,有近百张世界旅游城市的风景图。一名游客通过“WTCF AR”手机APP扫描斐济的风景图,便立即能够在屏幕上看到这座城市的美景,还可以虚拟体验斐济的土著文化。在跨境旅游尚未恢复的当下,该技术让不少外宾大加赞赏。大家纷纷表示,这让足不出户畅游世界成为可能,也为全球旅游业的复苏积蓄力量。此外,通过该APP,参观者还可以自己完成“变脸”表演。

而在综合展区文化服务版块四合院造型的展位外墙,高3米、宽20米的超宽屏幕正上演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带来的“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作品。手绘全景画卷呈现出北京通州运河的古今风貌,在还原明代通州漕运繁忙景象的同时,充分展现北京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光影交错的时代风貌,参观者可以一饱眼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视觉分社社长杨振介绍,此次推出的数字作品由运河图、运河物、运河注三部分构成。其中,14幅运河图共蕴含了14个故事,运河物类似3D版的字典,运河注则是一幅长卷互动H5。

再到国家会议中心地下一层的旅游服务专题展区看一看,这里的科技感同样强烈。

在北京文化旅游扶贫支援展位,由北京开往新疆和田的旅游专列“京和号”“开进”了现场。原来,这是一座按1:1.18比例制作的高铁模拟驾驶舱。游客能够在驾驶舱内亲身体验高铁列车驾驶,感受3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欣赏沿途各站风光。另一侧,在一台名为“飞越北京”的5G智慧旅游文化科技体验终端前,参观者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介绍,此终端由模拟飞行器、VR眼镜等组成,体验者坐上飞行器,按下启动按钮,飞行器就会小幅上升或倾斜。体验者在短短几分钟,既可以“飞”到云端之上,又能下沉“贴”近水面,一览北京的众多景点。

旅游公共服务展位则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游客提供高效精准的信息化服务,提高出行满意度。在智慧旅游服务展台,游客通过手机即可查询到北京市A级景区的虚拟导游、游览攻略、游玩推荐、手绘地图等。而景区运行监控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展板则展示了北京市景区游客数量、安全预警等情况。

在北京市海淀区展位,数字复原、立体沉浸式雷达交互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充分彰显科技赋能旅游的海淀“科技范儿”。其中,数字圆明园E—MAX全域沉浸互动体验区应用3D重建、8K超高清视频等技术展现圆明园海晏堂数字的复原过程,参观者步入全域空间漫步剧场,便可沉浸在虚拟现实世界中。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静表示,“数字圆明园”实现了可听、可视、可感,对圆明园在盛世时期的辉煌进行整体展示,实现了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让参观者充分感受古代建园艺术。

在冬季运动专题展区吉林市展位上,小学生李莹穿上辅助装备戴着VR眼镜在虚拟雪场滑雪。李莹的妈妈说,刚刚过去的雪季赶上疫情,带孩子的计划被迫取消,没想到在这次展会上还能来场特殊的“滑雪”。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文物修复这一神秘行当进入大众视野。今年服贸会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中古文物保护集团有限公司在文化服务专题展区进行文物修复技艺现场展示。文物修复专家韩松不仅为参观者展示文物修复过程,还引导其在电子屏幕上自己动手修复瓷器文物。他说,科技的运用让大家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到文物修复工作,这对文化和文明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细细探索各展区,科技元素无处不在,5G、8K超高清视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黑科技正在让游客的文化和旅游体验愈加丰富。

上图为游客在服贸会旅游服务专题展区使用5G智慧旅游文化科技体验终端体验“飞越北京”。

2020-09-08 王菀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观察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453.html 1 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新体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