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1日
第02版:旅游报02版

矿区变景区 荒山成“福”山

□ 王赵洵

树顶上泡温泉、崖石旁住民宿、登山祈福深呼吸……今年5月1日,海南莲花山氡泉森林文化养生景区(以下简称“莲花山文化景区”)福文化园区开放试营业。开园伊始,景区便受到游客欢迎,如今依然热度不减。

莲花山文化景区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蓝洋温泉莲花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面积8800亩。此前,这里曾是废弃矿区、遍地碎石的垃圾场。

20世纪50年代初至2012年的50多年间,原蓝洋农场“靠山吃山”,大肆开采石灰矿,在莲花山留下了6个大的采石坑、4个长长的山沟和2个深深的塘体,山体破碎,暴雨来袭时山体滑坡常有发生,矿区内的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018年,伴随着海南农垦新一轮深化改革,海南农垦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旅游集团”)应运而生。通过实地考察,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基础上,海垦旅游集团通过“矿坑修复+环境治理+文化注入+产业带动”,对莲花山境内的破碎山体及矿坑进行了全方位生态修复,融入“福”文化,活化和美化山体景观,在废弃的矿坑上建起了生态养生景区。

“对破碎山体进行生态修复相当困难。从2018年开始,我们采用‘环境治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加固山体、修建景观’方法进行全方位修复。集团员工动用各种运输工具,拉了5000多车肥土,铺在废石渣上,种植了3万棵树苗,铺种近200亩的草皮和花木,如今全部成活。”奋战在修复一线的海垦旅游集团全资子公司海南蓝洋氡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夏鸿说。

经过科学规划,海垦旅游集团在不新增建设用地、不砍树不毁林、不搞房地产开发的前提下,利用莲花山6个裸露山体和废弃矿坑建设特色旅游景点,规划了6个功能区,包括传统福文化功能区、神木(乌木和硅化木)展示区、东坡育莲及莲花生态展示区、森林康养体验区、互动娱乐区和热带樱花庄园区。

“生态修复恢复了绿水青山,奠定了实现金山银山的基础。”海南农垦旅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石向荣算了一笔账:“莲花山文化景区生态修复、景观打造及配套设施建设直接投资额达1.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4.3亿元。目前景区已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初评,获批后,其资本价值将超过10亿元,比直接投资提高6倍以上,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随着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其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开始显现。家住景区内的村民陈勇便是受益人之一。

景区建设之前,陈勇一家靠8亩橡胶林以及打工为生,是当地贫困户。景区建设初期,需流转附近5户职工和农民的土地,陈勇是其中之一。“一开始说要建景区,我觉得难以置信,这么荒凉的地方谁会来。后来看见门前的荒坡一点点绿了起来,我才同意流转土地。”陈勇说。

如今,陈勇成为景区里的一名保洁员,每月工资两千多块,年收入从以往的5千多元增长到现在2万多元,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我40多岁了,有一份正式稳定的工作很不容易。现在打扫景区我特别用心,就像是在打扫自己家。景区搞好了,来的游客多了,我们也有奖金拿。”陈勇笑着说。

受益的除了像陈勇这样被景区吸纳的300多名员工,还有周边的4个村庄的旅游经营户。

贫困户和维庆家住景区主园区对面,今年5月他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商店,向过往游客卖些水和小用品,每天能收入数百元。村庄里像和维庆一样的农户大约有40多户,都转行从事餐饮业和零售业,收益是原来的好几倍。现在有20余户在改造民宅、打造民宿,海垦旅游集团也将投3000多万元助力打造美丽村庄,预计可建成1000间民宿,带动200多人就业。

“真没想到这里以前是矿坑,看着景区里的对比照片,能把那么荒芜的山体变成绿树成荫的世外桃源,很不容易。”到景区游览的海口游客张女士一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没想到”三个字。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在今年7月发布的一份关于莲花山文化景区的调研报告中评价道,莲花山文化景区生态修复工程开辟了一条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废弃矿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文化注入为核心,通过生态修复焕发活力,最大程度地实现生态价值与旅游价值,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的生动范例和典型样本。

“这些废弃资源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各方面价值得到最大程度体现,旅游产品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 路子对了,石向荣的信心更强了,将来这里还会有共享农庄、汽车房车营地、美食广场、教育研学、光影演艺、医疗康养配套等新业态,让一方百姓和国内外游客都能享受到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

2020-09-0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206.html 1 矿区变景区 荒山成“福”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