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赟鹏 本报记者 张陇堂
近日,甘肃省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学生杨雪微信朋友圈里发布的甘肃省5A级旅游景区的美景照,引得众多人点赞。这些照片是她同他的队友们,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拍摄的,记录了杨雪今年暑期实践生活的点点滴滴。今年,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也如同往年一样,立足于自身专业优势,组织开展了暑期实践活动,践行“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理念。
作为甘肃省内较早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兰州文理学院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今,兰州文理学院在服务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旅游强省战略背景下成立旅游学院二级院校,并通过跨学院、跨学科的“+旅游”集群发展模式,源源不断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旅游从业人才。
强师资:树专业影响力
兰州文理学院(原甘肃联合大学)于1999年开办旅游管理专科专业。据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雷金瑞介绍,专业创办初期,师资力量十分紧张,专业教师不足10人。
为加强师资力量,兰州文理学院根据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师资人才引进计划。雷金瑞说,旅游管理专业20多年里从高等院校招聘优秀硕士生和博士生近30名。不仅如此,学院还帮助其他专业教师转型,先后培养硕士和博士各4名。同时,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教学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85.4%。为吸引人才,学院推出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专业发展空间,在全国范围内引进博士、教授和专家。
经过多年的强师资建设,截至目前,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19人。教师平均年龄为39岁,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5%以上,引进和培养了一支充满活力、积极上进、乐于奉献、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的教学队伍。
随着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人才建设的不断强化,其在专业领域里的教学口碑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2012年,旅游学院旅游管理教学团队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学团队;2013年,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甘肃省特色专业;2019年,旅游管理获评省级重点学科,旅游管理省级一流专业。
强定位: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到底应该培养什么类型的专业人才才能符合旅游企业需求,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探索出自己的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式。
雷金瑞说:“旅游学院在对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全国和甘肃省所处的地位、办学水平的层次,提出将兰州文理学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的专业旅游人才’。”
据了解,学院在课堂实践教学方面,开设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旅游服务礼仪、景区管理实务等实践课程。在业务模拟实训方面,学校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形式,通过全过程、多轮次的模拟、仿真和全真的实训,开展导游风采大赛、最佳讲解员大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综合实习操作方面,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实施,逐层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近年来,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不断加强与甘肃省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对接,建立了紧密的政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力拓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同时,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学生参与甘肃省旅游行业盛会,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培训和就业达到深度结合。
雷金瑞说:“旅游学院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建立了紧密的科研、产业合作关系。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将导游服务中心,同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旅游智库秘书处落户兰州文理学院。学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学生从产业链源头介入旅游产业,参与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制定、旅游企业运营等宏微观工作,形成优势校政融合实习平台。此外,旅游学院还先后与杭州宋城旅游集团、上海东方明珠景区、什川凯天城旅游山庄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条件。”
多举措:化危为机促进学生就业
2020年,在新冠疫情冲击、旅游产业停摆、就业前景暗淡的影响下,今年成为旅游类专业最难毕业季,就业率断崖式下跌。
为此,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领导、办公室、班主任组成一个三级就业体系,全面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通过召开20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开展2020届毕业生毕业大会暨就业专题辅导等,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动员各方面资源,精准帮扶,积极打通就业工作渠道。
此外,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积极通过鼓励毕业生升学深造、推荐旅游企业招聘等措施精准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及学院还举办多场招聘会,将线上招聘和线下招聘相结合,拓展就业岗位,落实就业工作。
雷金瑞说:“针对当前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的现状,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积累后发展的策略性职业观念。学校也要培养毕业生无边界职业生涯态度,实现跨省、跨区域、跨行业的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