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首席记者 王洋
在巍峨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脉之间,独龙江逶迤奔流,冲出一条深谷。江边狭小的河滩台地和山腰上,聚居着古老而神秘的独龙族,这是中国人口最少、最为贫困的少数民族之一。
2018年底,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整乡脱贫出列,全乡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122元。2019年4月,习近平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总书记的话语深深鼓舞着乡亲们。
近年来,独龙江乡从脱贫成效巩固、生态农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党建、群众素质提升等方面全面发力,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7.4%下降至2019年的0.34%。
“一天一个样,一年大变样。”独龙江乡乡长孔玉才这样概括身边发生的变化。他告诉记者,如今,在独龙江乡,干部群众建设家乡的精气神空前高涨。
“全乡上下鼓足了干劲,‘人民楷模’高德荣每天进村入户,发挥巨大的榜样和带头作用。全乡党员干部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实行包保责任,带着群众一起干。独龙族乡亲对好日子的期盼更加强烈了,一批独龙族年轻人搞起了农家乐,还通过抖音卖农特产品、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在党组织的感召下,一批独龙族青年大学生返乡,立志建设好家乡。”在孔玉才看来,“独龙江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加速发展。”
说起独龙江乡的特色产业,孔玉才颇为自豪:“几年前,人们提起独龙江只知道草果。现如今独龙江羊肚菌、葛根等特色生态产业和旅游业开始显现成效。”
几年前,独龙江乡献九当村村民肯秀泉、迪政当村村民白忠平根本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当上老板、吃上“旅游饭”。因为那时,全乡连小卖部都不常见。
肯秀泉夫妻二人2017年结束打工生涯,返乡在家门口办起农家乐。2018年6月农家乐开始营业至今,已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眼下独龙江乡已经进入旅游旺季,肯秀泉和丈夫也忙着接待各方游客。
白忠平除了开农家乐还做起了民宿,由于市场反响较好,他正在抓紧加盖房屋。按计划,加盖的13栋民宿房全部按照独龙族木楞房样式建造。“我是2015年开始做农家乐的,这几年接待游客多了就发现,游客更喜欢我们的老房子。于是我专门从银行贷了40多万元的扶贫贷款,打造独龙族建筑风格的民宿。”白忠平告诉记者,他想尽量还原民族特色,特意在每栋建筑的大堂设计了火塘,“希望给游客更独特的体验”。
空闲时,白忠平还会在抖音平台发布一些视频推介家乡,宣传独龙族文化。“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人到独龙江乡旅游,带动我们的老百姓致富增收。”白忠平说。
“有意愿发展乡村旅游的群众,大部分缺乏启动或周转资金。随着去年底独龙江景区开放,乡里的农家乐、民宿客栈越来越火,乡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怎么更好地扶持群众发展旅游业。”孔玉才介绍,通过实地调研和反复研究,乡党委、政府决定把各村集体经济和农家乐项目齐推共进,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致富“双丰收”。
“得到政府扶持资金后,旅游等各项收入增加了。”返乡创业青年丁尚华介绍,在乡里的帮助下,他得到村集体经济60万元的扶持,承包了村里2个鱼塘,同时,还得到了10万元旅游专项扶持资金发展农家乐,现在有6名村民在他开办的农家乐打工,每人每月可收入2500元。
孔玉才说,现在他们在不断摸索和实践长效扶贫机制。“去年,独龙江乡各村共有25户村民得到了发展农家乐的扶持资金,每户10万元。未来,我们每年还要帮扶3名以上相对贫困的村民。”
如今,独龙江乡唯一的一家四星级酒店已经进入最后的验收、完善阶段,共有92间客房、137个床位。在孔玉才看来,这是一个颇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独龙江乡每天都在变,四星级酒店建起来了,独龙族群众思想观念上的‘五星级酒店’更要建起来。思想脱贫了,幸福就不远了。”
“到独龙江乡旅游,除了可以游览秘境风光,感受民族文化,还可以带点儿我们的手工艺品回去。”独龙江乡手工艺品协会会长曾剑军告诉记者,成立于2015年9月的协会,2019年初有了独立的经营铺面,去年销售额3万余元。如今,他们的铺子里除了销售木雕、独龙毯、藤编、竹编等工艺品外,还代销独龙蜂蜜、董棕粉、葛根粉、三七、白芨等农特产品。
随着独龙江乡旅游的发展,曾剑军一直琢磨着如何让当地的手工艺品更符合市场需求。“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我们更多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让我们可以邀请高水平设计师。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电商销售。”曾剑军对于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乡亲们在发展中尝到了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产业的‘甜头’,种好树才能种草果,生态好旅游才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孔玉才说,“接下来,我们一定要带领独龙族群众倍加珍惜、倍加努力,巩固好脱贫成效,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推动独龙江乡实现新发展,取得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