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德斌
针对使用公筷公勺问题,《重庆晨报》记者近日对重庆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大家对使用公筷公勺的态度不一,大多数人平时聚餐时并没有主动用公筷公勺的习惯,但如果席间有人提出,也会支持使用。
从记者的随机调查结果看,市民都认为使用公筷公勺好,但大部分人平时并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主要原因则是“嫌麻烦”和“不习惯”。由此可见,使用公筷公勺陷入了一个“怪圈”,大家的认知与行动形成鲜明对比,明明知道用公筷公勺好,却不主动使用,导致公筷公勺推广停留在宣传层面上,无法形成全民用公筷公勺的社会氛围。
使用公筷公勺的社会意义和健康价值非常大,不应再以所谓的传统习惯为借口拒绝使用。各地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全力推进公筷公勺普及使用,加大公筷公勺知识的宣传推广力度,逐步扭转大众的认知和行动。
目前,上海、成都等地发布文明用餐倡议书,倡议餐厅主动提供公筷公勺,鼓励市民自觉采取分餐制,在家里也尽量使用公筷公勺。甘肃省则实施了公筷公勺地方立法,明确全省使用公筷公勺取餐、推行分餐制等规定。
不过,从实际情况看,不管是发倡议还是地方立法,效果都不甚理想,各地均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公筷公勺仍走在“路上”、停在“嘴上”、难以落实到“餐桌上”。
显然,各地要打破知易行难的僵局,需制定更具现实推动力的文明用餐方案,宣传和执行双管齐下,将监督重点放在执行环节,对餐饮企业、机关食堂等实施督察、打分机制,对违规者施以相应的处罚。
具体而言,可以由餐饮企业、机关食堂等带头,严格落实公筷公勺制度,形成引领社会风气的文明用餐习惯,带动家庭效仿。鼓励厂商生产销售辨识度高的餐具,对餐饮企业推行“双筷”增加的成本给予税前分期抵扣。在宣传方面,除了常规的宣传方式外,还可以邀请知名的社会公共人物做推广公筷公勺的公益代言人,以带动更多人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