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学娅
2020年上半年,酒店行业度过了最为难熬的时刻,平均出租率只有20%-40%。虽然自强的酒店人采取了各种自救措施,打折的、外卖的、参与街上地摊销售的,但收入不抵支出,减员、待岗在所难免。
从4月起,各类媒体对于行业发出多角度报道,如国际、国内各类酒店上万家门店歇业,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总部裁员,多家著名品牌被撤牌……与此同时,媒体也关注到另一种现象,不少地产集团开始牵手酒店管理集团,转型发展酒店,一些新锐品牌与老旧单体酒店开展贴牌合作等。
既然存量酒店在特殊时期都面临生存困难,为何增量酒店居然在此时信心满满积极入市?如果把时下的酒店行业比作一个田径赛场,则赛道分为两类,投资不动产酒店的进入的是长跑赛道,租赁物业的进入的是短跑赛道。因为进入行业赛道没有门槛,赛道上的选手是各种背景的投资者,运动服上的标贴是国际、国内各酒管集团的不同品牌,品牌方95%都是轻资产。投资者愿意穿上品牌运动服进入哪个赛道,可自主选择,模式有“陪跑式——委托管理”, 有“给穿制服自跑式——加盟特许经营”。
目前赛道上,老的运动员(投资者),因为没有足够的营养补充(更新改造,更换硬件和产品软件),虽然还在赛道上,但越来越跑不动了,而新的投资者,穿上了酒店集团的新品牌运动服,信心满满进入了赛道。老的投资者和新的投资者并没有关联和交集。而对于品牌方而言,有签约需求何乐而不为?
没有投资的品牌方,签约数量既是生存之道,也是争王之道,是各家集团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在如此指导思想和考核指标下,酒店品牌方希望赛道上穿自己品牌运动服的赛手越多越好,即抢占市场,对于老品牌选手的“体力不支”品牌方是无可奈何的,因为改造资金由投资方支出。那些超过30年“跑不动的”的选手,想脱掉品牌运动服退出赛道就顺其自然吧,有的集团因为目前管理团队跟不上拓展签约速度(陪跑员不够),于是积极推荐投资者穿上品牌运动服自跑(加盟品牌特许经营),这样赛道上只要运动员不少,品牌方生存和竞争还将持续。
行业中,长跑赛道周期已经从30年缩短到20年、10年、5年,短跑赛道也从原来的10年缩短到5年甚至3年。行业热闹的赛道,投资者进进出出,品牌运动服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这样的局面并没有被疫情打破,是行业之幸还是行业之忧?赛道没有门槛、没有监管的环境条件是否还将持续?在行业各品类已经齐全、数量总体过剩的当下,虽然是互不关联和交集的投资者投资,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否有重复投资之浪费?赛道还在,愿意给出自家品牌运动服和愿意穿上品牌运动服的都在,时下,行业赛道上是新老投资者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