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高慧
七绣坊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是一个专门从事苗绣培训、生产、加工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扶贫工坊,这里也是“让妈妈回家”项目的示范基地。
仲夏时节,石栏镇气候清爽、景色宜人。在七绣坊的绣房里,数十名绣娘正在娴熟的穿针、挑线、绣花,一件件精美的苗绣略见雏形。这些绣娘年龄不一,但工作起来却一丝不苟、手艺精巧。
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佳一边查看绣娘们的制作流程,一边介绍着苗绣的工艺。“苗绣的传统刺绣技法25种,常用的有平绣、打籽绣、绞绣、辨绣、数纱绣等,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技法。一件完整的苗绣成品一般有6个步骤,绘画、剪纸(制作绣样)、绷布胚、粘贴绣样、刺绣、 剪裁、手工。首先把要绣的作品轮廓描绘于纸上,再将画好的图案沿着轮廓剪下,用剪纸技艺中镂刻技法剪去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图案的线条是实心,线线相连,这种方法剪出的绣样流畅、清晰、玲珑细致……”出生于花垣县石栏镇油麻村的石佳是苗族姑娘,从小耳濡目染对苗绣工艺娓娓道来。
石佳是80后,大学毕业后,便留在城市开始了个人的创业之路。2017年在创业路上已有所成的她在一次返乡探亲的过程中发现整个石栏镇人口有1.9万余,可留守儿童的数量居然达到了1200人。石佳说:“因为石栏镇没有什么产业,大部分年轻人为了生存要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比比皆是。”看到当时家乡的窘况,石佳决定在家乡投资产业,创造就业岗位以带动乡亲增收致富。
考虑到石栏镇是一个苗族聚集地,苗绣对于这里的妇女们来说是最容易上手的技术。同时,看着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流失,石佳觉得需要有人来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活态的传承和保护。2017年7月,石佳在石栏镇成立了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公司。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让妈妈回家”的公益项目。
“让妈妈回家”是利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公益项目。七绣坊聘请了4名非遗传承人作为指导老师,开办免费并且带薪的苗绣技艺培训。目前,有超过1000位苗族妇女参加,学习合格后她们可以自主选择到公司上班或者在家制作,制作出的衣饰由公司统一销售。这个项目让外出打工的妇女可以返乡就业,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的同时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减少了村镇里留守儿童的数量。目前,七绣坊签约的绣娘有486人,人均月收入已达150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2人。
为解决绣品销路问题,石佳采用开设直营旗舰店和OEM(原设备制造商)订单的方式解决,现有的5家自营店铺营业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
在发展苗绣产业的过程中,石佳一边坚持传承,一边勇于创新,研究、寻找、收藏和挖掘古老的纹样教给绣娘们,起用年轻设计师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对接市场,让苗绣产品时尚起来。通过带作品参加巴黎世界非遗博览会、波尔多时装秀、出访东欧各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等方式逐渐将苗绣高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七绣坊的作品被许多名人收藏。
石佳很重视把每一次的荣誉都与绣娘们分享,也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她们的自豪感。当看见自己的作品被设计师运用到高档的现代服装上、箱包上,瞬间变成了受人喜欢的商品,才明白原来咱们的传统还可以这么美。
如今,在七绣坊苗绣基地里,绣娘们穿着传统苗服在绣花,休息时间就在院子里打苗鼓、唱山歌、跳跳舞,小孩子们在篮球场玩的热热闹闹等妈妈下班。很多游客慕名来玩,心思活络的乡亲就在基地旁边盖了农家乐,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