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6日
第08版:旅游报08版

融合发展 精品带动 乡村振兴

大荔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大荔同州湖 高国哲/摄

大荔古称同州,地处关中东部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著名的“瓜果菜之乡”。大荔曾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面花之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陕西省旅游示范县”“陕西最美休闲旅游度假地”等多项荣誉。全县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7家,陕西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家、乡村旅游示范村4家,被列入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家,国家、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2项。“大荔模式”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八大模式之一”在陕西全省推广。

旅游兴,百业旺。自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以来,大荔县立足资源禀赋,发挥优势特色,积极实施“旅游旺县”,举全县之力,以“全面创品牌、全心抓标准、全域抓旅游、全城搞服务、全力抓重点”为目标,以“做强产品、做特商品、做优服务、做热营销”为抓手,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联动协作,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实施精品带动,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全域要素优化等,打响了“美丽大荔、周末之家”品牌,实现了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1+”战略的叠加效应也促进了大荔县城市、农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全面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系统谋划

形成全域旅游创建合力

大荔县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过程中,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融入特色休闲、现代科技、康养体验、历史文化等元素,把全县作为一个整体板块,下好一盘棋,系统编制了《大荔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支撑。

大荔县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创建单位、景区成立相应组织,设立创建专员,形成“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制订《大荔县创建国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下发《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任务分解表》,夯实创建单位主体责任;建立旅游警察、巡回法庭、市场监管、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联合执法机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保障。

大荔县制订《大荔县关于加快推进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大荔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实施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系统谋划。

大荔县出台旅游用地、人才引进、招商等政策措施,吸引了8家企业旅游投资32亿元;大荔县财政每年落实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发展;从大专院校招录旅游专业人才充实工作队伍,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积极落实旅游用地优先划拨政策,支持旅游项目建设。

产业融合

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近年来,大荔县围绕“旅游+”的发展理念,以旅游业为主导,把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突出“旅游+”理念,坚持“一产围绕旅游做精,二产围绕旅游转型,三产围绕旅游整合、设施围绕旅游配套”,突出大荔特色、大荔优势和大荔元素,出台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卫生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意见,催生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丰富旅游供给,延伸旅游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具有大荔县独特县域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

“旅游+文化”,深入挖掘隋文化和关中民俗文化,把同州梆子、大荔面花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建成畅家村史馆、平罗家风馆、安仁民俗馆等,打造出一批集民俗、民风、民生等要素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景观(点),让文化成为大荔县全域旅游的点睛之笔,丰富了大荔县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农业”,重点发展观光采摘农业,让大荔县冬枣、黄花菜及各种大棚蔬菜和时令水果远销国内外,并把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传统农业向观光、休闲、创意农业转型;“旅游+体育”,将旅游景区和旅游专线融入品牌赛事,连续举办国际马拉松、世界名校大学生龙舟赛等品牌体育赛事,实施自行车绿道工程,努力把大荔县打造成为休闲体育运动基地;“旅游+研学”,开发了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研学线路,建成有利于大荔县发展全域旅游的产、学、研产业链;“旅游+交通”,全县形成城乡“七纵七横”交通网络体系,全县150公里以上二级公路全部按照景观路、旅游路配套设施,100余辆公交车全部提升为旅游车辆,实现旅游线路全覆盖。“美丽大荔号”高铁专列开通,更进一步把大荔县融入大华山、大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和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圈。

同时,大荔县还推进旅游与康养、商贸、林业、工业、美食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旅游向更宽领域拓展。

精品带动

激发全域旅游发展活力

大荔县按照做靓“北国江南、关中沙海、天下粮仓、醉美黄河”四张名片,实施精品工程,全力建好同州湖、皇家沙苑、朝邑湖、丰图义仓、黄河湿地风景区、中华健康养生园、长安屯田园综合体、南湖等八大景区。其中同州湖以同州文化为统揽,丰图义仓景区突出仓政文化主题,沙苑景区以沙苑文化为主题元素,黄河湿地风景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朝邑国家湿地公园以生态文化为牵引,长安屯田园综合体依托长安屯特色农业资源,中华健康养生园以建设中国西部集旅游观光、中医文化传播、中医医养结合、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复合景区,南湖景区秉承“园区、景区”发展理念,各大景区均有主题定位和特色。

“30万亩有机冬枣、20万亩黄花菜、20万亩黄河粮仓、12公里多彩月季长廊等百公里百万亩美丽产业景区正在形成。”得益于先天的优势条件,大荔县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拉长产业链条,打造精品品牌。将工厂化育苗,现代物流、科技发展有机结合,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将无土栽培、名贵花卉展示、美丽乡村、万亩湿地公园有机结合,形成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园;将设施瓜果菜品种展示、观光采摘相结合,打造农耕休闲体验园;将福佑古寨开发、渔业基地建设、渔光互补进行融合,打造关中水乡,形成独特的黄河旅游景观。

通过上述举措,大荔县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过程中,培育了一大批精品旅游产品和品牌。依靠品牌带动,增强大荔县核心吸引力,逐步打响“中国康养休闲第一县”品牌。

服务构建

提升全域旅游美丽环境

大荔县坚持“旅游全域化、园区景区化、服务标准化”发展理念,结合县域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实际,不断构建大荔县旅游服务体系,促进大荔县旅游品质提升与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大荔县积极实施“1158”工程,扎实开展“大项目进大荔”活动、加强旅游城市建设、开发移民文化新景观、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开展旅游餐饮名店评选活动、推动旅游“厕所革命”、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等,健全旅游设施,提高全域旅游品质。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十佳”旅游品牌评选活动,成立旅游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文明出行 欢乐旅游”主题宣传活动,每月定期对重点景区、宾馆饭店、农家乐、旅游市场进行检查等,净化旅游市场环境。

成立大荔县假日旅游、旅游运营控制领导小组,出台《大荔县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督导建立行业协会自律机制,积极开展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景区创建,举办“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消防安全演练活动,确保全县旅游秩序和安全。

为保证旅游供应的品质化和从业人员服务规范化,大荔县持续抓好各层次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编辑《大荔县旅游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手册》,在全民培训的基础上,针对全域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快速有效地提升了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和水平。

县域内设置全域全景图、全景导览图30余个,旅游标识牌80余块,公共信息图符号牌1036处,将景区全部纳入公交线路,200余辆公交车改为旅游公交车辆,方便游客出行。在县城建成游客集散地一处,在县域交通枢纽和9家A级旅游景区设立游客接待中心10个,新增旅游厕所20余处,建成停车位1万余个。借助大数据中心的服务功能,完善大荔县旅游客户端。

共建共享

让城乡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果

大荔县把旅游扶贫作为旅游发展的新目标、新方向,通过实施旅游扶贫,让更多的人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果。

制订《大荔县“六乡工程”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和《大荔县鼓励市民下乡发展民宿旅居实施方案》,出台了“能人兴乡”“绅士返乡”“市民下乡”“企业援乡”“人才活乡”“科技兴乡”等六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助推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在摸清旅游扶贫底子的基础上,将村庄当景点、农舍当景观、农副产品当旅游商品打造,鼓励扶持贫困群众参与景区建设,开发旅游商品,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实现旅游脱贫8000户、12520人。

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着力于“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村庄建成小公园、把全县建成大景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4家田园综合体、7条美丽公路、100多家美丽乡村生态优美、一步一景,成为承载乡愁的最佳目的地。

通过“清洁美丽幸福”三村共建,全县100%的村建成清洁乡村,60%的村建成美丽乡村,30%的村建成幸福乡村,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农村亮化、绿化、美化率达60%。鼓励支持发展民宿和农家客栈,建成乡村文化大礼堂2个,乡村文化大院43个,花卉村182家,美丽庭院示范村5家,美丽庭院示范户2000户。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物产丰富的大荔县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中,坚持“旅游+”理念,打造核心景区,建设全域公园,完善服务配套,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景区旺、乡村美、业态新、配套全等特点和多点开花、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1545.1万人次,旅游收入75.51亿元。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立足未来发展,大荔县将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推进产业融合转型,美丽城乡统筹发展,和谐民生共建共享,努力实现“全景大荔,全域旅游,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2020-06-16 融合发展 精品带动 乡村振兴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9231.html 1 大荔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enpproperty-->